万敏
2020年9月9日,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携手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共同主办“第六届金融大讲堂”,在国家会议中心顺利举办。
本次“金融大讲堂”以“守望初心·行稳致远”为主题,邀请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企业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金融发展趋势与机遇。疫情之后,国内消费复苏节奏加快,推动社会经济运转效率提升重任加剧,消费金融与背后的金融科技将掀起哪些波澜?科技赋能下,如何实现专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资产配置?
这些问题既关乎金融行业的内生性发展规律,也关乎在波动加大的经济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财富生活,在主题对话环节,中国银行(601988,股吧)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与五位重量级嘉宾展开对话,他们分别是毕马威中国区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艾舟,先锋领航投顾CEO张宇,光大银行(601818,股吧)数字金融部资深业务总监卜广庆,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同盾科技副总裁李伟东。
在嘉宾们精彩的多轮对话中,主持人与嘉宾们畅谈金融理财、智能科技、数字货币等行业前沿话题,并就消费金融与“双循环”经济格局的联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消费金融助力“双循环”
疫情的发生给国内外经济带来了极大影响,但从金融行业来看,银行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速,智能投顾的风口渐起、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和监管科技稳步发展。由疫情带来的“非接触”式经济模式,也对金融科技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消费的重要性,而在消费背后,金融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对在场嘉宾提出最大的一个议题既是:在政策与市场的不断再平衡下,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的兴起,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助力“双循环”经济格局?
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资深业务总监卜广庆认为,“我们对内循环方面应该保持积极乐观”。他提出,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有二元消费结构,市场消费的欲望和需求体量很大。作为世界工厂的产业供给能力,消费金融供给、尤其是普惠性的消费金融供给一旦跟上,将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是中国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刚刚开始发展,养老、健康医疗等方面,还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首先可以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把老百姓(603883,股吧)养老需求和充裕的资金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其次还可以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把民生需求和相对充裕的资金供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很大的作用。
近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形态和方式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线上化、数字化的变化,金融科技近年来呈现着发展速度快、增长质量好、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和金融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苏宁金服作为金融科技公司,更多思考金融科技怎样更好的推动内循环的发展,怎样去适应新的形势。内循环看似强调消费,但其涉及到需求、供给两个层面。“从需求端来看,为了更好的服务内循环,金融体系要做的是如何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购买力从金融的角度来说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消费金融,因为贷款本身是一种直接的购买力。但是消费金融自身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前期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贷款结构不合理,高息贷款的占比有点高,借款人群结构、资金用途结构其的不合理。所以在过去这几年高速发展过程中,消费金融自身面临很大的问题,面临很大的转型压力。如何一边消化自身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一边更好的为内循环促进消费去服务,这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来讲是个挑战,对个别消费金融机构来讲可能是个机遇。”薛洪言谈到,另一方面,从提高购买力的角度,金融体系可以发挥的作用是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非常低,大概是4%-5%,美国基本上是13%-15%左右,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占比有助于提高购买力。
疫情期间,由于金融机构线下网点被迫关闭,难以直接接触用户,使得传统理财业务在产品销售、售后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理财业务的无接触性、便利性等优势得以不断凸显,线上理财销售、线上征信、线上理赔等业务发展迅速。对家庭部门而言,由于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难度上升、不确定性增加,深刻改变了居民风险偏好,居民风险管理意识有所增强,更加注重资产稳定性,理财意愿与规模整体上升。
先锋领航投顾CEO张宇介绍,今年4月蚂蚁集团推出了人人可用的专业投顾服务“帮你投”,为广大用户带来了全委托的省心理财服务。在资管新规下,各类机构提供的产品同台竞技,不管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大家都在更透明、更开放的平台上接受投资人做的选择。
“用户非常需要大类资产配置和资产再平衡,才能在大资管的时代,尤其低利率时代,去获得能够战胜通胀的收益。”张宇说,现在资管行业头部的基金公司、券商、银行等都在投入基金投顾项目,市场中有七千多支基金,数量比股票更多,应该能发挥专业机构的投顾能力,帮助个人投资者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的目标,更好地做好财富管理。
科技助力金融资金“普”与“惠”
日前,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定为LPR的4倍,引发消费金融行业内大量讨论。面对金融让利实体经济与行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带来的矛盾,对话中嘉宾们也进行了充分而诚恳的讨论。
同盾科技副总裁李伟东认为,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中人群的过度下沉和过度授信这两个部分是要引起关注的,需要把控好风险。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最大的使命是希望通过科技真正提升金融的可获得性,这是普惠金融中的“普”;另外一个“惠”,就是价格的问题,如何令整个贷款的成本下降。从交易结构来看,现在的信贷成本、获客的成本其实是较贵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市场结构,获客成本因为流量入口集中的情况,价格很难降下来。但是在乡村经济、县域经济中,疫情实际上也倒逼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开始了数字化转型,更有能力去服务当地的小微企业和三农等人群,这方面的成本是有机会降下来的。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还需要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李伟东说。
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根据测算,2020年以来,金融部门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经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并预计全年可为市场主体减负约1.5万亿元。
毕马威中国区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艾舟表示,从行业的观察来看,除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外,民营银行、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入到消费金融的竞争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金融科技是有效开展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的强有力工具。大部分的头部消金公司和银行的普惠金融部,金融科技的应用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如智能获客、智能审批、智能风控、智能催收等。能够服务的客户群体也越来越扩大,所以金融的“普”方面基本充足,但是“惠”的一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对小贷公司、消金公司来说,因为无法吸收存款,资金成本是最大的压力。”黄艾舟表示,很多公司也在考虑通过金融科技的工具,减少人工的劳动量,如多利用智能客服,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在客户贷款定价上的精准度,真正能把普惠的“惠”做到实处。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