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中国经济】专家:政策基调将回归常态消费成经济增长主动力

财经
2021
01/15
08:36
亚设网
分享

编者按: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各行各业一度停工停产,一季度经济萎缩6.8%。然而也是在这一年,在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二季度经济增长迅速“回正”达到3.2%,新增就业目标超额提前完成,“十三五”圆满收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彰显无疑。

展望2021,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经济又会有哪些新趋势、新发展?中国网财经推出“展望2021中国经济”系列策划。

中国网财经1月15日讯(记者王晨曦)由于2020年较低的比较基数,专家预判今年全年经济走势预计呈现前高后低的状态。从多项会议定调看,2021年全年政策基调将是回归常态的过程。此外,专家认为,央行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可能切换至金融稳定而收紧,但收紧的过程将是渐进的。

预计今年全年经济走势前高后低 消费将成经济增长主动力

对于2021年经济形势的预判,多位专家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保持乐观,随着疫苗推广应用、接种范围扩大,中国经济也将会实现潜在增长率之上的水平。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中国网财经表示,从经济结构看,“三驾马车”中,消费将成为2021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保持向上改善势头,之前受制于社交距离的可选消费预计将加速修复;双循环大逻辑下,中国供给优势填补海外缺口及订单回流的逻辑继续强化,出口将保持高速增长;投资方面,预计2021年基建、地产投资增速趋稳,制造业回升幅度有望加速,主要受益于利润回升带动库存小周期及行业出清对数据的拉动。

“预计今年全年经济走势呈现前高后低的状态。” 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提到,主要是跟基数效应有很大的关系,全年GDP实际增长预计在7%~8%,名义增长可能会达到10%左右。

全年政策基调将回归常态 货币政策渐进收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保持?具体这么实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表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政策操作上就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第二个方面就是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第三方面要坚持房住不炒。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是会维持在这三个大趋势。

盘和林认为:“今年货币政策不会突然转向,疫情恢复之后也不会突然收紧,预期整个货币政策保持充裕适度,跟经济相匹配不会出现大幅去杠杆的情况。”

李超指出,从多项会议定调看,2021年全年政策基调将是回归常态的过程。货币政策方面,随着经济修复,央行更加关注金额稳定问题,着重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央行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可能切换至金融稳定而收紧,但收紧的过程将是渐进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继续强调“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同时,也指出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这意味着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将逐渐成为政策重点。财政政策方面,预计赤字率将调整至3%以内,新增专项债规模将调低至26000亿左右。

2021年楼市稳定态势可以保证 总体不会大起大落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很多行业而言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财政和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房地产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岁末年初,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可以看作是今年楼市调控“第一枪”。那么该政策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今年楼市整体趋势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总体来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现在政策导向来看,并不是说要将房地产价格打下来,目标还是要能够维持银行安全稳健的经营,同时也能够让房地产市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不能认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对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利空。”温彬表示,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过去由于刚需以及投资性需求,银行大量信贷资金进入到了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是推高了房价,另外一方面也使得银行的信贷结构过度向房地产集中,导致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整体来看,今年楼市还是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总体趋势不会大起大落。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压力还是较大。而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还是比较严格的,因此在今年房地产市场还是会持续保持一些高压政策。”盘和林告诉中国网财经。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