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抱团” 共同进退还是不谋而合

财经
2021
01/19
06:33
亚设网
分享

近期“只赚指数,不赚钱”成为A股市场上备受热议的一种现象。大市值个股股价频频创出新高,百亿市值以下的中小盘股票却无人问津。推高指数的大市值个股背后,往往都有机构投资者的身影,机构“抱团”行情说法由此而来。

究竟什么是机构“抱团”?招商证券在最近的一篇研报中,将机构持续加仓某一个板块至接近或超过30%,并持续持有超过两个季度以上,称为“抱团”。而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这种投资行为趋同并非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机构投资者基于专业判断的不谋而合。

申万宏源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就认为,所谓机构“抱团”,是机构投资者识别、发现优质公司,并逐渐调整到集中持股的结果。

优质资产得到更多资金青睐,是市场应有之义。

回顾历史,机构“抱团”出现过多次。以主动偏股型基金为观察样本,2005年至2009年,基金曾经“抱团”金融地产股;2009年至2012年,基金又转为“抱团”消费等。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表示,机构“抱团”的背后是这些板块业绩出现了阶段性占优的情形,如2005年至2009年金融股业绩大涨,金融板块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从2004年四季度最低的20%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78%,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部A股剔除金融的利润增速。同样,2012年前后基金“抱团”消费股,也伴随着GDP中第三产业占比在2012年首度超过第二产业这一宏观背景。

近年来,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力量正在趋势性上升,随之而来的“抱团”现象则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数据显示,剔除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基金后,公募、外资、保险公司三大机构投资者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口径下的持股市值占比,从2007年低点的4%上升到去年的21%。机构投资者更加看重业绩,有基本面支撑的板块个股受到机构投资者偏爱,没有基本面支持的板块个股则无人问津。机构投资者将这种普遍的投资逻辑外化为投资行为,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抱团”的表象。毕竟,一个市场中优质资产总是有限的。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今年A股结构分化格局应该还会持续,因为这是多数行业进入存量经济时代后的大趋势。相比散户,在把脉经济结构变化和辨析哪些企业能享有更大的市场蛋糕时,机构投资者具有明显优势。

那么,现在被机构“抱团”的优质资产股票,其价格会无休止地上涨吗?显然,当“抱团股”股价与其基本面明显背离时,机构投资者如果还是继续“抱团”,那就不是价值投资了。问题在于,现在的那些机构重仓股,是否真的估值都非常不合理了呢?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A股市场上持股机构数量超过500家的股票共有14只。从估值角度看,以当前股价计算,这14只股票市盈率(TTM)的市值加权平均为58.3倍,而全部3953只机构持股股票市盈率(TTM)的市值加权平均水平(剔除负值)接近68倍。目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67.1倍。

据机构统计,主动公募基金持股市净率估值于2020年二季度达到新高,并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不过,估值扩张更多是行业侧重所导致。2010年,主动公募基金的持股中,有约45%的个股属于金融、工业等估值偏低行业,估值偏高的科技及医疗健康行业占比则相对较少。而主动公募基金2020年二季度行业持仓占比则截然相反,科技及医疗健康行业持股占比反超金融、工业等行业。

当然,任何市场都没有唯一正确的投资路径。在相对成熟的美股市场,龙头优质公司固然受到资金追捧,但也能看到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从小市值慢慢成长为龙头企业。

“我们倡导价值投资,反对那种炒小、炒新、赌重组的炒作方式,但不等于就只能买大市值龙头,这也是矫枉过正。”王胜表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