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益智造收购伟创力实业:苹果产业链集约化竞争

财经
2021
01/19
06:40
亚设网
分享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敲定了收购。

珠海斗门区的伟创力园区是当地知名的制造坐标,如今其南厂已经被领益智造(002600,股吧)收入麾下,此前该厂区主要生产华为终端产品。

近日,领益智造发布公告称,通过全资子公司深圳市领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购伟创力实业(珠海)有限公司(简称“伟创力实业”)100%股权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办理完成,标志着伟创力实业控股股东正式变更为领益智造全资子公司,交易总价约为3.67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园区时看到,领益智造的logo已覆盖厂区,收购前停工一年多的南厂准备重新招工启用。

这是苹果产业链公司领益智造的又一次重要收购,正式延伸到组装领域。目前领益智造的业务涵盖精密功能件、精密结构件、磁性材料和模组组装等板块,接下来珠海工业园区将承接领益智造整机组装业务,包括手机组装等。

同时,这也是国内的苹果产业链企业向上下游拓展的一个代表性案例,随着用户需求、品牌商需求的变化,代工厂们也进入了全产业链整合、集约化竞争的阶段。

领益智造创始人、董事长曾芳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珠海工业园区是领益智造全球第50个驻点,“我们2006年起步,现在才14年,企业还是少年,还在高速成长,我们比较幸运,之前抓住一些产业机会,有一些技术、人才、资金的积累,也趁势进行布局。但这盘棋才刚刚开始,围棋还没下到中盘,现在产业整合的确在加剧,机会在向头部企业集中,企业需要做好资金、团队等各方面的准备”。

光大证券报告表示,中国大陆消费电子产业过去十年是模组去中国台湾化,未来十年是成品组装代工去中国台湾化,大陆企业成品组装将成大势所趋。苹果供应链龙头企业向下游代工延伸的趋势明显,AirPods、Apple Watch、iPhone、iPad、安卓TWS、VR、AR和IoT等产品的成品组装业务将驱动消费电子龙头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快速增长。

进军组装

“现在厂房远远不够,我们2021年大概还缺数十万平米左右。现在珠海的土地面积大概是14万平米左右,同时还有部分土地暂时没有开建,但还是不够。”领益智造高级副总裁吴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道。

产能的紧缺程度可以反映下游客户的需求旺盛,吴刚告诉记者,2020年整体的订单增加不少。产能和业务拓展的需求是领益智造收购伟创力的初衷,同时,吴刚也表示,伟创力对厂房的经营和保养管理较好,不需要太多装修改造就可以使用,并且珠海区位优势、政策红利明显,“这里只是珠海的前哨,我们还会在珠海有进一步投资。”

对于伟创力而言,也需要处理停工多时的厂区,在美国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后,伟创力方面宣布停止与华为的合作,伟创力自身也受到重创,被华为从供应商名单上剔除后,利润严重下滑。而珠海工业园区原为伟创力珠海南厂区,之前主要是负责华为代工业务,包括华为高端智能手机、华为网络设备等产品,厂房的建设布局、周边供应链配套,契合领益在整机组装新业务的开展。

因此,得知伟创力出售工厂后,领益智造在知名战略投资方的牵线搭桥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敲定了收购,吴刚谈道,在众多竞购者中,领益智造拥有海外布局也是吸引伟创力股东的一个重要考量。

而领益智造也能在此次收购的契机上,进入下游组装市场。具体来看,领益智造计划将两大业务装进珠海工业园区。“一个是组装业务,包括手机的一部分组装业务;第二个就是可穿戴等IoT相关的业务,”吴刚告诉记者,“组装的产品现在已经确认,我们马上装修,随着设备和人员进场,很快就可以开始生产。”

事实上,两年前领益智造就开始考虑组装业务,但是吴刚表示:“在手机方面我们会小步验证后再扩大。我们认为比较挑战的有三方面,其一是成品组装的质量要求最关键;其二是组装的业务高度协调、资金密集,所以资金保障也得做好准备;其三是在组装里面讲IE(Industry Engineering)的能力,主要是对工序工位的科学的产线排布,以及必须要去做的测量检验,加工业讲的是ME(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主要是模具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的能力。两者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也比较谨慎。”

全产业链整合

纵向来看,领益智造在布局一体化的综合实力;横向看,苹果产业链的头部企业们都在延伸自己的边界,比如立讯精密(002475,股吧)就收购了台湾纬创iPhone代工厂,将带来iPhone组装代工业务的增量;歌尔股份(002241,股吧)也逐步由AirPods、安卓TWS拓展到更多的IoT产品;近期富士康进入汽车整车代工,投资拜腾、和吉利成立汽车代工企业,都在市场上引起不小关注。可以看到,苹果代工厂之间的竞争也更加多面化、立体化。

吴刚向记者表示,在大的产业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开始出现集约化,强者恒强,产能向龙头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明显,厂房都不够。 A股去年以来这些龙头的苹果产业链公司都在融资,头部企业尤其显得对资源的扩张需求比较大。

他进一步谈道,一方面是头部的制造企业的集中订单,另一方面产业链里边本身发生上下游整合。“做整机的想做模组、做模组的想做一些结构件配件、做配件的反过来也想做模组和材料。我们已经有组装的平台,收购赛尔康就是为了具备SMT和组装的能力。”

集约化竞争背后,一方面是可见的蓝海市场带来新增量,比如行业分析机构Canalys报告显示,2021年,可穿戴设备和真无线耳机的出货量将分别超过2亿部和3.5亿部;中汽协预测,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80万辆,同比增长40%。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用户需求带来消费电子全产业链的整合。

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推进、疫情的催化,用户对终端的服务需求也在加剧,比如用户希望手机、平板、耳机、手表、汽车等终端互动体验全打通、希望远程在线的互动更加快捷流畅。而包括苹果在内的厂商,都想尽可能地提供相关的一体化产品和服务。事实上,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上层应用技术,而且也和底层芯片架构的支持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会看到近年来包括半导体产业的吞并收购在内的、全球上中下全产业链的疯狂整合。

而风起云涌的市场变化也由需求端、终端传导至产品背后的供应链。消费电子的品牌商希望触达、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自然希望代工厂、组装厂能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这和上游半导体的腥风血雨,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硬件供应链是一个分战场。

随着上游整合,品牌端也一直在洗牌,随着手机增长速度放缓,竞争更加白热化。回顾来看,以前市场上有几百种手机,现在前十大品牌占据了主要市场,主流操作系统只有两种。在优胜劣汰后,现有的手机等3C品牌,仍面临着激烈的多端竞争,利润必须要多元化,多元出击来赚取更多利润。手机之外,增加手表、无线耳机乃至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线和SKU都变得复杂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苹果为代表的品牌商希望原先的代工产业链公司提供一次性解决方案。

再者,苹果等客户的多供应商策略,品牌商也要考量多产品线的综合成本,同时这也是国内企业的机会,一步一步拓宽上下游边界,来获得更高端的制造能力,这是一个叠加的过程。

(作者:倪雨晴 编辑:李清宇)

(张洋 HN080)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