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定价空间打开

财经
2021
01/20
18:38
亚设网
分享

短期来看,虽然取消利率限制从合规角度允许银行信用卡有更高的利率定价,但实际上银行不太可能大幅提升利率水平;另外,客户下沉也会导致不良率上升,银行对不良率的容忍度也会对利率定价产生影响。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1月9日,央行下发《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银发〔2020〕327 号)(下称“《通知》”),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即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此外,《通知》还要求发卡机构应通过本机构官方网站等渠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并及时更新,应在信用卡协议中以显著方式提示信用卡透支利率和计结息方式,确保持卡人充分知悉并确认接受。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时应以明显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不得仅展示日利率、日还款额等。继2017年起央行实行信用卡透支利率区间管理政策,此次取消利率上下限进一步推进全面实施信用卡利率市场化,符合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导向,是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体现。现有信用卡透支日利率区间为0.035%-0.05%,对应简单年化利率为12.775%-18.25%,与蚂蚁、京东等互联网平台类似消费贷产品利率基本一致。因此,信用卡利率的放开预计对总体利率定价水平影响不大,更多在于引导商业银行定价的差异化和市场化,实现风险和定价的匹配,促进市场充分竞争,推动信用卡服务创新升级,对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有积极的作用。大幅提升利率可能性不大

从政策层面分析,信用卡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提升发卡机构的差异化定价能力。从中长期来看,信用卡利率市场化可考验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能力突出的银行预计将继续胜出。

从利率定价来看,取消信用卡利率上下限后,预计各家银行会实施差异化竞争,对于优质客户利率有下移的可能性,这其实有利于定价能力优秀的银行拓展市场,以量补价。相比互联网金融产品,传统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在场景、渠道等方面存在劣势,利率上下限松绑之后有利于发挥银行的资金成本优势,展开对优质客户的竞争。

信用卡透支利率的放开是利率市场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直在循序渐进的推进中,从规定统一的定价到给予定价空间,再到本次完全放开利率限制。而此次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的放开,在政策上保留延续性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保持利率的平稳。

早在2020年10月,央行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五十五条利率机制规定:商业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可以与客户自主协商确定存贷款利率。本次针对信用卡利率的管理办法出台具有政策的一致性。

从现状来看,目前信用卡利率已经突破了透支利率的下限,但利率分布比较集中,差异化定价程度不足。利率放开之后,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预计银行对客户的精准定价程度会越来越高,利率定价更趋于个性化,对于优质客群的定价可能会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进一步下降。预计未来银行信用卡利率定价的分布情况会更加分散,且向下进一步差异化。

不过,向上短期内仍受到政策导向的限制。理论上,利率上限的放开有助于银行拓展长尾客群,做大客户规模,提升信用卡业务的增速。但目前监管导向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互联网平台的消费金融业务也面临监管指导,所以短期内银行不会快速进军长尾市场,利率向上的空间不大,但对于现有客户可以对利率做适当调整,配备对应的风险成本。

由于当前信用卡的相关利率定价已经比较市场化,取消上下限的影响不大,预计信用卡资产收益水平保持平稳。

目前,监管导向仍是降低利率,落实普惠金融。此外,最高院对民间借贷最高利率保护上限为LPR的四倍(15.4%),虽然该司法解释不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但利率导向还是会对银行产生影响,因此,短期内银行对信用卡利率提价会比较谨慎,快速上行的概率不大。另一方面,预计银行也不会大幅下降信用卡透支利率,信用卡业务的运营成本较高,为客户提供免息期以及其他增值服务,需要占用资金成本及资源投入,如果大幅下降透支利息,会对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长期来看,取消利率上限打开了消费信贷的市场空间,有客群、有风险定价能力的银行受益较大。消费金融是一个多层级的市场,不同层级的客户有不同的风险表现,对应不同的风险定价。扩大利率空间有助于银行进一步服务下沉客户,扩大信贷客户的覆盖范围。

短期来看,虽然取消利率限制从合规角度允许银行信用卡有更高的利率定价,但实际上银行不太可能大幅提升利率水平;另外,客户下沉也会导致不良率的上升,银行对不良率的容忍度也会对利率定价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从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消费信贷市场规模较大。信用卡是银行开展个人短期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产品,未来信用卡业务的长期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目前,国内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参与方是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发卡量、贷款余额上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风险定价能力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放开利率限制,银行将面临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需要银行能对客户进行精准的风险定价,在信用卡产品设计上更加个性化。这对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数字化的信用卡业务运营,以数据驱动业务发展和经营决策。相比之下,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上投入有限,缺乏规模效应,开展信用卡业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未来银行能力的差异化会有更明显的体现。

总体来看,放开信用卡利率限制对消费金融市场格局的影响不大。信用卡、银行消费贷和互联网消费贷目前还是差异化竞争,重叠客群以偏优质客群为主,竞争加剧或导致优质客群的利率定价下行,互联网头部平台在长尾市场具有流量和数据优势,受利率因素影响较小。

早期信用卡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客户为主,2017年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大增导致客户亦有所下沉,信用卡产品性质上结合支付、信贷及权益服务等功能,综合性较强;银行自营消费贷定位工作稳定,具有一定资产的优质客户,授信额度一般高于信用卡,利率较低;互联网消费金融则定位长尾客户,客单价低,利率较高,头部平台在偏优质客群上与银行信用卡客户有所重叠,信用卡利率的放开或使这部分重叠客群的利率定价有所下降。在小额高频的消费金融场景,客户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更看重使用的便利性和授信额度是否能满足需求,市场参与者更需要在消费场景、产品设计、客户运营等方面提升能力,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客户分层区别定价

目前,国内信用卡贷款有两种盈利模式:透支利息和分期收入,两者的定价方式不完全相同。

透支产生的利息收入,即超过信用卡免息期(最长50天)后未偿透支余额产生的利息收入,“透支利率”按日计息,按月计复利,随借随还。根据央行2016年4月发布的《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信用卡日透支利率定价区间在0.035%-0.05%,对应的年化利率区间在12.78%-18.25%。

而信用卡分期(商品分期、账单分期)产生的手续费收入,部分银行也计入到利息收入中。分期还款产品每期还款额固定,客户可以实现选择分期金额及期数,根据合同要求支付分期手续费,每期的还款金额包含本金和手续费,根据每期还款金额计算IRR再乘以 12个月来计算年化利率。

分期付款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的“利率市场化”,透支利率取消上下限管理前是“半市场化”的状态。按照此前的规定,信用卡透支利率实现半市场化,银行可以在日0.035%-0.05%的区间内实现差异化定价。分期付款的手续费率则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信用卡贷款以收取手续费的方式取代循环利息,变相降价,实现“薄利多销”。

根据中泰证券的分析,当前分期类资产和循环类生息资产占比可以达到1:1。从招行ABS发行说明书中可见招行信用卡资产中50%为非生息资产,25%为循环类生息资产,25%为分期类资产,我们假设ABS资产池的资产结构和总信用卡资产的结构保持一致。在上述两种模式下,决定信用卡贷款定价的都是客群的信用风险。作为以客户信用为基础开展的信贷业务,信用风险是影响信用卡业务收益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信用卡的透支利率定价主要以日息万分之五作为基准,对风险较低的借款人在基准利率上进行一定幅度的利率下调。银行通过搭建风险评估模型,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分高低来确定相应的风险定价。实际上,信用卡利率目前定价的特点是基本按市场化的风险定价。

考虑到当前信用卡贷款定价在行业层面没有公开统计数据,中泰证券参考了2018-2019年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分期ABS产品的发行说明书中披露的底层资产情况,同时考虑到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无论是在信用卡贷款余额还是信用卡发卡量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对定价、资产结构进行分析时选取招商银行作为重点样本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案:一是底层资产中透支余额、分期余额的结构情况;二是底层资产中信用卡的贷款收益率情况。考虑到ABS资产池和公司整体资产池有一定的差异,招商银行资产池和银行业整体的资产池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样本数据仅能作为参考,或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信用卡的利率定价情况是在遵守上限要求下的市场化定价。透支产品上限均严格按照18.25%执行,可能有少部分低于12.78%的下限;分期还款产品在7%-10%左右。

循环授信产品和分期还款产品上限均严格按照18.25%执行,其中循环授信产品定价基本处在12.78%-18.25%之间,可能有少部分低于12.78%的下限,分期还款产品则普遍突破 12.78%的利率下限,平均年化利率(年化手续费率)在7%-10%左右。由于循环授信产品有明确的计息方式和透支利率监管要求,银行在操作层面较难突破。

因此,银行主要通过推广分期还款产品来规避透支利率的下限要求,以手续费而非利率的方式进行收费,但其本质上属于利息收入,分期业务手续费收入已逐渐成为信用卡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

大部分银行平均定价水平相近,定价主要集中在8%-10%左右,表明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客户的风险较接近,定价市场化程度较高。

由于信用卡行业整体定价水平没有公开统计数据,参考2018-2019年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分期ABS产品的底层资产利率情况,6家样本银行的平均利率约为8.86%,大部分银行的利率分布集中度较高,定价主要集中在8%-10%,表明银行对于优质信用卡客户已经给予了比监管要求更低的利率水平。

从招商银行的数据来看,信用卡资产收益率连续4年保持稳定,风险是核心定价因素。从历史来看,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实行上限和下限管理已有4年时间,政策引导的方向是利率下行。以招商银行为例,政策调整以来,年报数据显示,信用卡资产的收益率水平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2016年-2019年分别为8.94%、8.78%、8.62%和8.67%,整体较为稳定。从近两年信用卡ABS数据来看,招行的信用卡底层资产收益率也较为稳定;从结构上来看,分期类资产占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利率分布也比较稳定。

信用卡定价空间打开

信用卡定价空间打开

深化零售转型的抓手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信用卡的盈利模式是利息和手续费。对于利息部分,刷卡后在免息期内还款就无需支付任何利息(最长约50天),但超过免息期后仍然没有偿还的金额需要计息,这里分为循环计息和分期收费两种情况。

循环计息即“透支利率”,用户任由该部分金额自然计息循环,根据央行的规定,透支日利率的区间为0.035%-0.05%,简单对应年化利率约为12.775%-18.25%。实际上,大部分银行普遍采用每日0.05%的上限计息,并且按月计复利。本次政策就是取消这种情形下的利率区间限制。

分期收费是指用户向银行申请分期还款,一般有3期、6期、12期等,这种情形下银行将欠款等额分期,并在每期还款中加收手续费,本质上也是利息。对于分期还款,央行没有规定利率区间,不同银行、不同期数、不同时段的定价会有差异,不过通过抽样测算IRR,分期收费的年化利率约为15%。

在商业银行报表中,信用卡贷款余额是指用户全部的欠款,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不产生利息,而报表通常不披露具体的生息资产比例。根据招商银行财务报告单独披露的信用卡利息收入及贷款余额,假设信用卡生息部分的平均收益率为15%,可以估算出生息资产比例约为57%-60%。此外,信用卡还贡献交易手续费,计入银行的手续费净收入,但规模相对较小。

早在2016年,央行取消了当时统一规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转为实行区间管理,并且明确表示“待时机成熟再全面实施市场定价”。因此,本次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区间限制,从监管方向上符合预期,属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步骤。

近几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在贷款端,定价围绕LPR波动,打破了此前长期存在的对公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基准利率九折),零售业务中的消费贷也基本实现市场化定价,信用卡利率本次取消区间限制后也全面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存款端的定价仍受限制,目前依然要参考存款基准利率,由央行通过自律机制来管控浮动上限。

根据东吴证券(601555,股吧)的判断,大部分信用卡用户对0.05%的透支日利率不敏感,因为多数用户通常是由于现金流紧张,无法全额还款而产生透支利息,这和主动借款、主动对比利率价格的“现金贷”需求不同。放开利率区间管制后,考虑到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预计商业银行不会大范围提高利率,但可能对部分风险表现较差的客户提价,以实现风险与收益匹配。反之亦然,部分银行可能会对优质客户降价,突破此前的利率下限,但优质客户的生息资产比例更低,所以实际影响较为有限。总体上,招商银行等头部零售银行能够对信用卡业务更灵活定价,更受益于利率市场化。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信用卡定价管制放开后更有利于传统银行与蚂蚁花呗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竞争,事实果真如此?

实际上,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流量与场景,风控能力主要依靠生态大数据,而产品的利率定价并不是核心要素。实际上,蚂蚁花呗的透支利率和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完全一致,即日利率0.05%,京东白条等产品也基本相同。真正对传统银行构成利好的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全面升级,因为这已经明显抑制了互联网巨头的金融扩张速度。

最高法院2020年8月将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调低至LPR4倍(目前对应为15.4%),但对于该规则是否适用于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监管层及行业内一直存在争议。不过,金融体系的监管规则已经明确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自主决定(包括本次信用卡取消利率区间),且实操层面15.4%的名义利率对应27.3%实际年化利率,也远高于银行各类零售产品的定价。由此可见,最高法院的民间借贷利率规则对持牌金融机构已经没有影响。

根据央行披露的支付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9月末,中国信用卡贷款余额达到7.76万亿元,较期初增长2.24%,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信用卡贷款规模收缩。目前,信用卡贷款占整体居民贷款比例约为13%,如果只观察居民消费类贷款(主要包含按揭、车贷、信用卡、消费贷等),信用卡贷款的占比为16%。

东吴证券认为,信用卡中期成长逻辑在于人均持卡数量的继续提升,核心驱动力在于商业银行仍在深化零售转型,而信用卡是主要业务抓手,长期看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2017年以来,许多银行发力零售业务,从供给端推动了居民信用卡使用率的快速提升。

信用卡定价空间打开

本轮互联网金融监管全面升级后,我们更加看好信用卡市场的增长,因为蚂蚁等互联网巨头的信贷业务扩张受阻,必定导致部分客户向传统银行回归。基于此前的市场规模测算,结合产业格局的变化,东吴证券上调未来信用卡卡均信贷余额预测值,预计未来3年信用卡市场规模年化增长约为15%,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2万亿元(此前预测值为11.5万亿元),人均持卡数量上升至0.72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市场周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冉笑宇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