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起步较早。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的通力协作和扎实推动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如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30·60目标”,更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和本刊特别组织专题,邀请多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刘坚东「中国银行风险总监」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2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30·60目标”,是我国着眼于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融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内容,既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政策,将其内化于全行经营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践行社会责任,转变资产配置,提供多种类绿色金融服务,为形成新发展格局、落实碳中和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
第一,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多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0年9月末,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约占全部贷款总额的11.5%,且近年来增速较快,高于对公贷款平均增速18.5个百分点。例如,中国银行专列信贷规模,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加大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污染防治等行业授信投放力度,推出了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项目产品、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节能减排融资项目产品等。绿色债券方面,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19年,在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定义的贴标绿色债券全球发行量排名中,中国以313亿美元(约2160亿元人民币)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银行积极支持客户发行绿色债券,主承销了我国首笔绿色建筑熊猫债、中西部地区首单绿色主体发行的绿色债券等,荣获CBI颁发的“2019年新兴市场最大绿色债券主承销商”奖项。此外,中国银行作为境外资本市场活跃的可持续发展类债券发行人,在绿色债券基础上践行金融创新,2020年9月成功在境外定价发行双币种蓝色债券,这是中资及全球商业机构首支蓝色债券。我国在绿色消费、绿色保险、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也有广泛的探索,例如,中国银行在绿色消费方面,在“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成功打造了安吉“白茶金溯卡”项目;绿色保险方面,在广州地区成功销售环境污染责任险;在碳金融方面,成功发放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
第二,绿色金融发展区域样板建设成效显著。自2017年七部委发布《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商业银行依托试验区所在地分支机构,成立绿色金融试点分行,在组织管理、业务发展等方面进行模式探索,打造绿色金融发展区域样板,以点带面,在全辖进行模式推广,是将绿色金融落地的有效方式。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助力重点区域的发展。例如,在浙江地区,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将绿色信贷与“美丽浙江”建设、普惠金融等多种情景相融合,积极服务“五水共治”“有机更新”等区域特色发展需求,推出了挥发性有机物减排贷、排污权抵押贷等创新产品,叙做了杭州地铁等一批重点绿色信贷项目。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中国银行在浙江湖州、江西赣江新区、广东花都等试验区所在分行的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速均远超100%。
第三,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工作已跻身世界前列。大型商业银行依托自身的全球化业务基础,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社会环境、公司治理等金融规则的制定,发出中国声音。未来要争取进一步引领着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促进全球治理迈上新台阶。中国银行作为国内全球化、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担任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第一层会员及董事会成员单位,推动绿色债券标准在国际上的推广;同时,中国银行还受新加坡金融监管局邀请,作为新加坡绿色金融中心的创始合作伙伴,探讨新加坡未来绿色金融发展方向。此外,中国银行积极探索推动全球的绿色金融工作,例如,中银香港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开展可持续发展业务工作,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对金融业务的气候风险进行了评估与管理。
实现“30·60目标”面临的系列挑战
绿色金融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落实“30·60目标”,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时间紧迫,投融资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新发展格局下,商业银行为推动落实“30·60目标”,需要调整自身的投融资结构。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约为15.3%,为了实现“30·60目标”,2060年,这一比例要跃升到80%,煤炭要由现在的58%降到2030年的48%。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推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转型,与此相应,投融资结构转型也将不可避免。但是这一转变具体怎么实现,商业银行需要研究国家政策层面的行动方案,产业升级的技术路线,并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调整优化资产结构配置。目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繁重,从任务的艰巨程度与时间的紧急程度上来说,这对商业银行均是巨大的挑战。
第二,资产质量面临挑战。后疫情时代,实现经济绿色健康复苏,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的转型、需求、运营成本、利润和现金流变化,依据碳排放强度差异,将导致相关行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影响这些企业贷款的偿付能力。商业银行煤电项目贷款违约概率目前大约是3%,由于环境气候政策、新能源技术进步等,若煤电项目不做适应性变化,十年后违约率可能上升数倍,这将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很大冲击。
第三,外部激励有限。绿色金融项目往往具有期限错配、信息披露要求高、成本收益不匹配、外部效应难量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可持续性,需要充足的外部激励机制抵补商业成本,如财税、环保、经济资本激励等各项配套政策。
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新机遇
所有的痛点都能转化为机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应在目标实现和转型中把握业务新机遇。
一是为绿色、低碳产业注入新动力(310328)。商业银行在未来的资产布局中,将更多地关注客户和项目的“碳强度”与“绿色”程度,加大对风电、光伏、核能等非化石清洁发电项目、绿色节能建筑项目、绿色交通项目、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等低碳、零碳项目建设,积极支持碳捕及、碳储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以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增添一股强劲的“东风”,同时推动我国在新产业赛道上竞争力的提升。二是抓住机会,利用全球化优势,助力中国在碳金融领域“弯道超车”。碳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尚未成熟却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金融高地,目前各国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零碳图景”下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可能逐渐发展成为全球之最。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全球化优势,汲取各国在碳金融市场的先进经验并将其与我国国内的碳金融市场相结合,参与相关的产品标准、评级准则、定价标准等方面的新规则制定,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业务规则和治理理念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推广,不断贡献气候投融资的中国智慧。三是大力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综合化、多元化发展。在绿色信贷上,可以差异化资源安排,在授信政策,还款方式、还款宽限期待遇及利率优惠上进行创新,将环境权益进行质押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增信。在绿色债券上,2021年我国将有千亿元规模的绿色债券到期,存量绿色债券市场存在较大再融资需求,为绿色债券的发展带来增长空间。在绿色保险上,引入保险机制对意外增加的企业环境权益交易进行补偿,推进构建以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主的绿色保险服务体系,发展巨灾保险、生态农业保险、绿色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各种新型绿色保险险种。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不断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各类环境权益抵质押业务。
完善绿色金融工作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绿色融资需求更大,需要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参与,绿色产品的种类、业务规模和服务品质等方面与市场要求也仍有一定差距。绿色金融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绿色标准、认证、信息披露制度等多个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相关企业携手共同努力。根据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建议监管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绿色低碳转型的良好经营环境。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尽早绘出“30·60目标”下的技术路线图和行动方案,通过产业政策给予更细致的指导,帮助金融机构在这一重大变革中积极应对,及时转型,减少在碳中和政策下的“风险敞口”暴露,提前开展绿色金融资产布局。二是制定统一的标准,并考虑逐步国际接轨,便于金融机构操作,如绿色金融产品统计、绿色金融机构评价、相关信息披露框架等,降低执行成本,增强市场信心,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防范声誉风险。三是建议给予绿色金融发展更多激励措施,将环境外部性的效益及成本内部化,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第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要更加重视绿色金融的工作。商业银行可设立专业的管理架构,搭建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有效助力新发展格局下“30·60目标”实现。同时,应积极配合国家对高碳排放行业的调整,主动优化授信结构,调整自身行业组合,加大对碳金融、行业碳排放水平与减碳技术的关注。中国银行在执委会下设立了专门的绿色金融管理委员会,发布绿色金融规划,制定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流程,逐步将绿色低碳融入工作全流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气候和环境这一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下,积极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和学术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绿色金融各项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拓展绿色金融发展能力。此外,建议商业银行加强绿色理念传导,广泛开展绿色金融培训,全员树立绿色发展意识,在全行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马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