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2021年春运正式开始,因当前国内疫情呈现多地局部暴发、零星散发状态,作为人口流动大国,今年数亿返乡、出行人员的实际情况注定与往年不同。而政策的时常变动和地区差别,特别是各地擅自加码、层层加码,让有意返乡人员疲于应对。
1月27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回应社会关切称,“就地过年”政策是分级分类的,各地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码,坚决不允许部分地方采取的“一刀切”措施,不能阻断人员出行、返乡。
过去半个多月,能不能回乡过年、如何返乡等问题备受关注。自国家卫健委20日宣布包括低风险地区在内人员返乡均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后,各地纷纷出台针对返乡返程人员的防疫政策,总体看不少较中央规定有所加码,部分省份要求所有来返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有的甚至缩短到72小时内。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过头现象不鲜见,出现了多地对所有河北车辆一律劝返,部分地区对来自有中风险区域所在城市人员一概当作“来自中风险地区”管理,大有去年疫情暴发初期的“以邻为壑”之势。
地方防疫政策层层加码,本质上是一种懒政。因为相较于劳神费力地管控流动人员,通过设置种种隐性限制将防疫成本转移到流动人员身上、迫使民众就地过年甚至“一刀切”禁止返乡,显然要省心得多。
这种现象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首先从政策本身来讲,与严格、准确、不打折扣地落实中央相关防疫政策精神不相符合,政令多出也会让民众无所适从,有损政策的权威性和地方政府形象。众所周知,中央层面一直是倡导低风险地区就地过年,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补助等形式留人值得赞赏,民众响应政府“就地过年”号召,是对防疫工作的配合,两者是且只能是互相理解的共赢关系。
而且,“一刀切”、擅自加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而言是一种倒退。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以人为本,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很明显,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防疫方式,既谈不上精准,更难以让民众信服,不仅会增加基层防疫成本,也会给返乡人员制造麻烦,增加社会矛盾,让社会少了温度,有必要反思并及时纠偏。
从经济恢复的层面而言,也需要精准防疫。众所周知,目前正处于后疫情时代经济全面恢复阶段,人员物流的自由流动不可或缺,过度防疫一定程度上体现部分地区对经济恢复的重视不够。更何况,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日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就提到,经过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一年多,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较多的认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印发了相关的防控措施,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控制,应该不会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流行。
毋庸置疑,随着疫苗接种的全面铺开,我们终将战胜疫情。然而,疫情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场大考,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次检验。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不担责”而过度防控,对防疫政策层层加码,名义上为了防疫,但对文明发展进程而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足取。因此,建议各地检验相关政策,落实中央精神,敢于精准防疫,兼顾民众感受与治理水平的进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