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近日,中办国办的一份名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的文件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其中明确提出,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有序引导人口落户。
这一表述,预示着户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可能。
户籍政策进一步“解绑”,下一篇文章要做“公共服务”
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此次对户籍制度的去向有了可操作性的明确,如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这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到的户籍制度改革是放在“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项下的。除了上述明确对户籍的改革内容外,这份文件还提到了完善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的内容。如: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保转移接续。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构建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促进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落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西安、武汉、郑州,这些城市都‘抢人’,他们也非常清醒,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竹立家表示,放宽落户的同时,更应在城市公共服务的提质和均等化上作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
“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其实,早在2019年,中办国办就在《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了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为什么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认为,这些政策有利于人才流动,也有利于我国人才的合理布局。“这些年也出现人才从一二线城市向三线城市流动的情况。对于一定规模的城市,给户籍政策松绑,有利于人才从特大城市流向这些城市。从而对我国人才的合理布局产生正面效应。”苏海南说。
同时,苏海南也表示,人才流动不仅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还将有利于缓解当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所谓的结构性矛盾就是‘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有一些城市,它有许多高新产业,对高技术人才有需求,有些更小的城市的人才要去这里就业,又落不了户,就容易出现这类结构性矛盾。”苏海南说。
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尤其需要破除政策障碍。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则表示,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就是希望能够打造更加公平、流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思 校对 付春愔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