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圳“双区”建设的开局之年。
面临各种复杂考验,迈入而立之年的深圳资本市场功能日渐齐备,生态日趋优化,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创业、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过去一年,担负着深圳资本市场一线监管重要使命的深圳证监局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打好防疫抗疫攻坚战,扎扎实实办好资本市场的事,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全力服务国家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战略部署,努力实现稳定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近日,深圳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至斌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独家采访,对过去一年围绕防范化解重点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服务与监管工作进行了总结,提供了深圳资本市场的监管“样本”。
深圳资本市场总体稳中向好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赋能,请您介绍一下深圳资本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李至斌:近年来,深圳资本市场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三方面特点。
第一,市场体量大。截至2020年底,深圳共有上市公司333家,平均不到6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上市公司,密度居全国第一,市值达9.12万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比重超过11%,居全国第二。深圳共有证券公司23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31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二;期货公司14家,全国第三。辖区资管业务总规模超过13万亿元,约占全国资管业务总规模的1/4。
第二,机构实力强。2020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深圳辖区共有5家AA级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一,一批综合实力突出的头部机构持续发挥行业“领头羊”、“排头兵”的作用。
第三,发展韧性足。自2020年二季度起,深圳上市公司业绩逐步回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深圳实体经济的“基本盘”。2020年全年完成首发企业上市34家,是2019年同期的2.3倍。辖区拟上市企业(含在辅导、在审)204家,后备资源丰富。创新资本活跃,2700多家私募股权及创投机构累计为实体企业注入约1.4万亿元资本金,辖区证券公司保荐科创板、创业板项目家数居全国第一。在行业机构助力下,实体与资本、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扎扎实实
办好资本市场的事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证监局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成效如何?
李至斌:“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每一位监管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作为身处先行示范区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深圳证监局既要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打好防疫抗疫攻坚战,也要保持定力,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办好资本市场的事,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全力服务国家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努力实现稳定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助力市场主体疫情期间攻坚克难,解“燃眉之急”。2020年伊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深圳证监局闻令而动、敢于担当,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带头打好防疫抗疫硬仗。深圳证监局党委统筹部署“五个一”行动,制定疫情防控监管工作方案,确保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助力实体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市场主体整体复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各项重大改革措施落地,谋“长远之策”。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方面,发挥主场优势,紧扣深圳创新文化(300336,股吧)浓厚、“三创四新”企业活跃、创投行业聚集等显著特点,深入开展调研,就配套规则多次提出完善意见,优化辅导监管机制流程,全力保障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2020年辖区新增创业板上市公司15家,居全国第一。狠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分条线召开证券、基金、期货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凝聚行业智慧,共商发展大计。“一司一策”谋划机构发展,从资本、机制、人才、管控、业务五方面破题,全面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与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助力“双区”建设,提出支持深圳“双区”建设的推进方向和具体举措。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立足一线监管多想办法、多出实招,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建言献策,2020年累计向深圳市委、市政府报送各类专报、快报类信息40余篇。
坚决防止
“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证券时报记者:在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大风险、维护深圳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方面,深圳证监局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是什么?
李至斌:对资本市场重点领域的风险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对市场苗头性、倾向性的风险要保持高度敏锐,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置若罔闻,要坚决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近年来,深圳证监局统筹考虑存量与增量、治标与治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通过“科技探雷”、“精准拆弹”、“协同攻坚”等方式,严格控制增量风险,逐步化解存量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大监管科技运用,实现风险的早预警早处理。改变“人海战术”,从人盯簿记到数据信息跑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将风险化解的关口前置,让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2020年,对机构、公司、资管、私募等“四大风险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新增了持牌机构风险台账、投行业务风险监测、合规负责人履职监管数据库等监测模块,私募系统引入地方工商、税务、社保、征信等信息,进一步加强监测系统的风险研判功能,提高风险识别的精准度。高度重视市场舆情“雷达站”的作用,建立起全覆盖的每日舆情监测处置机制,全年编制舆情日报245期,发现并处置重大舆情事项600余件。
分类施策,当好“实干+巧干”的拆弹工,积极化解股票质押风险,2020年全年累计压降高质押公司20家,质押融资金额减少192亿元,54家公司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累计获得纾困资金249亿元。有效应对债券违约风险,通过推动可交换债换股、外部筹资等方式,化解了4家发行人的6只债券违约风险。
央地协作,发挥合力,实现风险处置高效联动。深圳证监局积极发挥专业把控、政策解读等方面优势,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通报行业现状、监管举措、思路建议,推动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应对、及早防范,在构建风险防控合力、提供政策性纾困基金、处置涉众涉稳风险等方面积极作为,构建风险化解央地协作“一盘棋”格局。
做好“宣传员、督导员、
质检员、服务员”
证券时报记者:在提高辖区上市公司质量方面,深圳证监局的主要思路和具体举措是什么?
李至斌:近年来,深圳证监局围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各项工作,用高质量上市公司夯实资本市场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及时解读政策,做好监管导向的“宣传员”。召开辖区上市公司4200余名“关键少数”参加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会,督促上市公司履行好首要责任和第一主体责任,准确把握、充分理解高质量上市公司作为“优等生”的内涵标准,从规范公司治理等六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大湾区乃至全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标杆和示范。
压实主体责任,做好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稳健发展的“督导员”。对分散的监管规则进行系统性归纳整理,梳理归纳公司治理、财务造假、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等十项重点要求,督促公司敢自查、真自查,把底数摸清楚、把工作做扎实,激发公司规范运作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辖区2020年11月底前上市的320余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对照检查。
严格监管要求,做好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的“质检员”。严把“入口关”,深入拟上市公司现场核验,推出面向公司“关键少数”的“辅导监管第一课”,提升规范意识;落实辅导机构责任,严格辅导质量管控,为市场引入源头活水。畅通“出口关”,全面排查公司退市风险,从信访处理等各方面做好预案准备。持续紧盯公司治理问题和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督促公司整改。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督促审计机构聚焦高风险事项开展重点审计。
构建协作机制,做好各方齐抓共管上市公司提质工作的“服务员”。推动深圳市政府建立由18个成员单位参与的《深圳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协调推进机制》,同时提请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央地“共建、共治、共享”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格局正不断巩固深化。
按“红黄绿”划分等级
分类处置私募基金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是全国私募基金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机构数量多,问题也时有发生。近年来,深圳证监局私募基金监管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李至斌:近年来,深圳私募基金行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深圳447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实际募集资金规模共计1.97万亿元,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资本市场孵育优质标的、满足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深圳私募基金行业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有一些是行业通病,有一些是市场的新特征、新情况。特别是近两年来,深圳私募基金风险呈扩散态势,风险底数不清、涉众风险较大、处置化解棘手。
2020年起,我们研究明确监管方向,按照“摸清风险底数,严格防止增量,有效控制变量,逐步化解存量,健全良性退出,加强联合惩戒”的整体思路,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辖区私募基金监管初现成效,从被动“应战”开始转向主动“出击”,行业生态逐步修复,投资者大面积群访、闹访的局面有所减少,私募机构良性退出等难点问题取得突破。
一是有效摸清风险底数。组织行业全面自查自纠,鼓励“好人举手”,力争找到人、看得清、持续盯、管得住。截至目前,已有4086家私募机构对照监管底线全面自查,填报了自查自纠材料,填报率达91.37%,首次实现了有效摸清风险底数。探索分类监管机制,按照“红黄绿”划分风险等级,通过自查自纠、核查比对,发现违法线索或无法联系的红色机构382家(占比8.54%),发现违规线索尚需整改的黄色机构1482家(占比33.14%),合规或已完成规范整改的绿色机构2608家(占比58.32%)。
二是切实加强监管震慑。强调监管姓“监”,私募姓“私”,对借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吸储之实的“伪私募”,存在侵占挪用、恶意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乱私募”重拳出击,2020年全年对40余家重点机构进行核查,采取监管措施40余件,移送公安部门近10家。主动加强风险警示,2020年以来,集中公示全部私募监管措施,公开发布中金国瑞、新华财富等私募机构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警示,先后两批集中公布了辖区131家、75家重大违法违规私募机构名单。
三是积极构建监管合力。由监管部门统筹指导,主动聚合行业力量,于2020年8月率先成立了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截至目前,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已吸纳348家绿色机构为会员单位。协同地方市场监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监管局,优化私募基金联合评审机制,在入口关严防增量风险。建立健全良性退出机制,目前,一家风险私募机构的独立清退组已经开展确权流程,于2021年1月12日组织完成了第一期兑付。
四是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将持续跟进黄色机构整改落实情况并及时调整私募机构的分类标识,视情形约谈管理人或采取相关监管措施。对于红色机构,将列为监管处置重点对象,在现场检查的基础上,协调行业协会采取暂停产品备案、列入异常经营机构、注销管理人登记等措施,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于绿色机构,鼓励其加入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符合条件的纳入协会白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协调有关方面支持其做优做强,充分发挥私募机构在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让监管长“牙齿”
让违规者知敬畏
证券时报记者:在强化日常监管、严格稽查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方面,深圳证监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至斌:深圳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注重加强监管红线和底线的刚性约束,强化监管执法,守好阵地,防止出现“破窗效应”,在严肃监管氛围、优化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上下苦功夫、做大文章。
一是让监管长“牙齿”,让违规者知敬畏。坚决依法严厉打击上市公司及大股东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做到“打早、打小、打痛”。2020年,围绕公司治理等重点内容开展现场检查63家次,对上市公司涉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立案稽查。督导7家公司更正会计差错,遏制滥用会计调整规避退市行为。2020年,对行业机构及人员采取行政监管措施96件,先后对17件违规事项采用“双罚制”,做到“双罚”常态化。针对某“网红”在自媒体公开发表不当言论及时进行监管约谈,起到了显著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二是延伸监管“手臂”,由“单打独斗”转为“多方协同”。目前,深圳已形成由上市公司协会、证券业协会、期货同业协会、基金同业公会以及私募基金业协会组成的地方协会体系,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司自治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外脑”作用,探索引入律师、会计师等独立第三方主导私募基金清退工作;充分运用新《证券法》相关授权,在证监会各派出机构中首次责成机构聘请第三方开展内控有效性评估,有效提升了监管的精准度。
三是以全面落实新《证券法》为契机,扎实推进稽查执法“零容忍”。2020年,主办、协查、核查案件累计超100件。4起案件的相关调查组荣获证监会稽查办案有功集体,1起案件入围“2020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深化与深圳经侦执法合作,联合侦破迄今广东省打击规模最大的实盘场外配资非法经营案,涉及配资客户4500余人,资金交易规模达70亿元,冻结资金约3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深圳证监局在抓党建、严作风、带队伍,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扎实的监管队伍方面,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举措?
李至斌:深圳证监局深刻认识到,证监会首先是政治机关,做好资本市场各项监管工作离不开坚强的政治保障。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将机关打造成干部成长历练的“熔炉”,而非慵懒散养的“温室”,通过打造优良作风,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宋春雨/摄 本版制表:郑加良 本版制图:官兵
数据来源:深圳证监局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