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基础技术与行业发展联盟,在上下游协调合作创新的同时,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
日前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2021年-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加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后,在市场导向的指引下,利用廉价劳动力为出口企业代工,为满足国内排浪式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制造业。这种市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重整机轻配套”的问题,即中国企业在组装、系统集成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制造业上游很多领域,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软件等需要依赖进口,制造业大而不强,很容易被卡脖子,尤其是中国想要产业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时候,会因为国家间竞争的原因,被限制使用对方的零部件、软件、设备等。
由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等组成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决定了工业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水平,美国、日本、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在这些领域占据全球垄断性的地位。中国想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跃升,就必须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而在该领域,主要是产业链上游从事配套的中小企业,也就是中国称之为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根据《通知》,奖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小巨人”企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就是创新与应用。但是,关键是应用,否则就没有市场化带来的利润支撑创新投入,也没有足够的应用反馈帮助改善和推进产品迭代。
中国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等领域部分存在落后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化所加重。首先,不像组装企业直接面对庞大的低门槛的消费市场,上游领域的主要客户是企业,市场小,技术门槛高,意味着风险大而利润小,企业家缺乏足够动力;中国自主产品在一致性、可靠性方面与国外成熟产品的确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一些整机企业为了避免质量风险以及增加市场竞争力,就会倾向于避免使用国产零部件;当国产零部件通过创新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时,一些跨国公司往往会用价格战的方式进行竞争,有部分整机企业为了成本,也会优先使用低价国外产品。
这些原因导致在市场化环境中从事工业基础配套行业缺乏足够的环境支撑。因此,我们应该制定政策,在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以及政府采购体系当中,鼓励竞标企业优先使用具有国内自主性的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软件等,为国产产业链企业提供市场应用机会。
如果能够解决整机龙头企业可以使用国产零部件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要求配套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因为很多龙头企业采购时,有自己的标准要求与性能指标,配套企业必须主动对接应用企业的标准、性能要求等,与此同时,应用企业会对配套企业提出更多创新要求,并会及时反馈产品应用数据,帮助企业完善产品,引领中小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应当说,龙头整机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除了财政奖补小巨人企业之外,还应该增加财政投入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组建基础技术与行业发展联盟,在上下游协调合作创新的同时,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基础产业发展。
当前,除了让地方政府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为以“小巨人”为主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之外,更关键的是从更高层次协调组建产业联盟,让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并构筑牢固的协调创新机制,然后,将国家研究资源不断注入到这个联盟当中去,这些工作地方政府不足以完成。因此,财政奖励是一个积极的导向,但体系性支撑才是雪中送炭。
(赵艳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