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低收入者或者入不敷出的中高收入者,是高息借贷的主力。
余胜良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有这么多人愿意用花呗、借呗和微粒贷,他们为何可以忍受高利息?
一方面是这部分消费者缺少低成本使用资金的机会,申请不到信用卡,或者授信额度太小难以覆盖使用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细算过借贷成本,所以很轻易就接受了平台告诉他们的利息水准。
多数普通人其实不愿意接受借贷,他们可能会跟亲戚借钱,也不愿意到银行去一趟。很多小城市的人们买房还习惯全额付款,一想起每个月要还数千元借款,就让人心里不舒服。
当然,多数普通人去银行也不一定能借到钱,而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宣传方式,让他们可以轻易地接触到借贷,并且这些借贷,都包装了很好的外壳,让人产生良好想象,很容易让人将风险抛在脑后。
年利率是个很简单易懂的概念,但是大多数人想不明白其中的玄机,甚至有财会专业知识者,也有可能被层出不穷的障眼法蒙蔽。
这就是认知不同造成的社会分层。认知提升的确不容易,对多数人而言是一件困难之事,一些看似简单的真相,大部分人都看不穿,这也给了障眼法以可乘之机。
以信用卡为例,如果选择分期付款,看起来好像成本不高,实际上利息隐含在分期费中,一般年息大概16%,如果信用卡套现,年息大概为18%。
市场上新兴的借贷提供者,似乎都是以此为参照。比如蚂蚁、微信的借贷产品,年利率就在16%-18%之间。
对于急需资金者,这种利率水平似乎不高,如果仅仅是临时救急,还可以考虑;但要是常年使用,就足以耗干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毕竟,基金经理年化理财收益能达到20%,就已算理财高手了。
还有很多平台借款利息远远高于信用卡透支,但是借贷者感知并不明显。平台会创新出一些花样,比如用月息或者日息计算,每个月还本付息,减少资金实际使用时间,收取分期费或者服务费。实际年息高达30%左右,当然还有一些收砍头息的,年息超过100%。
多年前我曾为一个朋友做贷款担保,一家国有大行标称普惠性质贷款,年息算下来近20%,即使我已提醒利息太过高昂,他依然愿意接受,他当时并不急需这笔钱,许多人不大会计算或者在意成本。
穷人不可能找到便宜资金。在科技、大数据、普惠金融的旗号下,有一些平台号称,要为得不到传统银行支持的中小企业、穷人、年轻人们提供金融资助。实际上,所谓的普惠金融,价格要远远高于银行渠道的资金。
有钱人和银行打交道多,除非万不得已,他们不会用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他们可以相对容易从银行借到资金。
中国贷款最便宜的地方只能是银行,因为银行可以低成本吸储,其他金融机构不具备这种资质,借贷平台很多都是从银行拿出低成本资金,然后再发放出去,相当于批发资金再高价零售出去,当然,转手放贷出去的资金利率只有比银行高才有盈利空间。
现在银行APP除了自推信用贷产品之外,还会推其他公司贷款产品,主要是因为这些公司利息高,比自己放贷赚钱更多。
低收入者或者入不敷出的中高收入者,是高息借贷主力。之前有经济学家讲将钱花完是爱国行为,仅仅从经济学规律上看的确是这样,消费拉动生产刺激经济繁荣。不过,超前和过度消费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整个社会透支会造成经济繁荣假象,但是却让个体缺少抵抗风险能力,让家庭变得脆弱。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