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忠实的价值投资者来说,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一看有没有持续增长的业绩,二看是不是符合国家支持的高景气行业,三看公司是不是处于景气行业的顶端。如果三者都有,那就是加分项。
让人意外的是,即便现在你找到这样的“三好”公司,可能也会跌得面目全非。
于是不解地问市场资深人士。他反问我一个问题:“市值上200亿没有?”,“没有”,“市值如果在200亿以下,机构不是看不起你,而是看不见你”。这下明白了,现在市场只喜欢大市值,哪怕这个市值是是“美颜”过的。
但这其实是一个荒谬的理论。首先,如果机构单纯从市值角度去选择抱团投资标的,那五大行是不是市值更大?中石油、中石化是不是也超级大?为什么这些大市值标的没有入抱团机构的法眼?其次,难道伟大的公司都是一开始就那么大吗?难道茅台不是一步一步做大的吗?为什么机构不能从小做到大?第三,大市值的企业就一定很强吗?茅台几万亿市值了,它的产品能参与全球竞争吗?它15%的业绩增速和60倍估值相匹配吗?这个市值有没有“注水”的嫌疑?
然后上述资深人士“打太极”般回答了这些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市场的理解是大市值公司不是都值得去“抱”,因为这里面有“微胖是美丽”与“太胖容易得病”的区别。怎么理解?机构现在就是抱团极少数有超强议价能力的标的,比如白酒的茅台,它如果说自己是酱香第二,相信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但是,同样是白酒的浓香型就竞争激烈得多,如果哪天五粮液说自己不想做老大了,泸州老窖可以马上说:“让我来!”,或者剑南春可以悄悄地说:“要不我来试试?”。白酒尚且如此,银行、石化就更不用说了,它们没有强大的自主议价能力,产品被市场无形之手压得死死的,所以即便是大市值,也没有价格弹性。
既然没有价格弹性,那抱团的价值就不大了,和存银行差不多有什么意义?何况石油石化还可能成为被时代淘汰的对象。
对于第二个问题,机构为什么不能从小做到大?现在如果有一个新发基金去挖掘新的投资标的,比如“科技渣男”,就有人会问他:“你傻呀,调研不需要成本吗?你买了新公司就一定能保证上涨吗?不上涨你的净值上不去,还新不新发基金了?不新发基金你的佣金谁来给?”这一串反问,你能回答吗?现在基金不是靠收益率赚钱,而是靠规模赚佣金,把收益率稳定地做上去,就会有更多资金无脑投给你。所以,机构宁愿抱团,新发基金再分仓抱团,只要把收益率做上去,就是低成本复制,哪怕它就是庞氏游戏,又如何呢?如果从小做到大,需要劳神费力,再说现在很多看上去“小而美”的科技企业要么面临各种不确定性,要么风光不过三五年,哪有茅台那么稳定?所以,与其从小做到大,不如一上来就抓大放小。
而对于第三个问题,大市值的企业一定强吗?茅台不见得能参与全球化竞争,那又如何呢?此外,强的企业能赚钱吗?未必!华为强不强?中国科技NO1,曾经也是拳打摩托罗拉脚踢诺基亚,“牛”得一塌糊涂。但要知道,华为一年营收8500亿,净利润才627亿,净利润率只有茅台的1/7,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惊人,华为赚的是寂寞还是什么?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很高,成果变现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前期一路砸钱往往难有漂亮的业绩报表,这就是为什么科技股一直叫好不叫座的原因。
了解了这三个问题,是不是茅塞顿开?就算你说现在的机构不思进取急功近利,但要知道冲锋在前的往往都不会成为英雄。所以,当你看到A股只有极少数明星股活在聚光灯下,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舞台只有那么大,聚光灯也只有一两盏,不可能照亮全部舞台,更不可能聚焦到幕后。要知道,登台表演也要分主角与配角,超级明星上台就被聚光灯照耀,光鲜无限,哪怕脸上的粉再厚也无所谓;陪衬的就只能在舞台旁边跑跑龙套,聚光灯偶尔扫过几秒都是运气,台词就不用想了;而群众演员就是在幕后候场的,需要的时候上去一下,不需要的时候领盒盒饭又急冲冲地去赶下一场。
如果一定还要给现在的市场找一个理由,那就只有四个字,“顺势而为”。不要认为游戏驿站的神奇会在A股上演,它在美国也不过是一个花絮,A股没有能“一战成名”的交易制度,也不会有散户战胜机构的生存法则。价值投资就是去散户化,哪怕过程有点扭曲甚至残酷,但你不顺势就可能被市场抛弃。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