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选项”到“必选项” 港股定价权质变带来估值修复机会

财经
2021
02/06
16:30
亚设网
分享

本文来自 公众号“证券市场红周刊”

上个月,挂钩港股的场内基金一度因为港股大涨和大幅炒高“共振”,出现大面积溢价,虽然很快有场外套利资金的进场快速平抑溢价,但短线资金的扰动并没有改变长线资金布局港股的步伐。即使恒生指数一度出现获利回吐有所调整,但陆港通南向资金依然维持了每日净流入的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首批五只港股通股票型养老金产品获批,再加上新成立的公募基金,为港股带来源源不断的“银弹”支持。对内地机构投资者来说,港股已经渐渐从资产配置的“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定价权向中资转移过程中有望持续涌现机会,并外溢到港股以外的市场。

长线资金托底,港股“水位”稳中有升

以往港股受到国际资金流动性的影响较大,单纯依靠香港本地资金难以支撑港股庞大的市值,外资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市场波动的时候,外资往往会把港股当成“提款机”,列为优先变现的资产之一。长线资金的“水位”不稳定,港股只能用低估值来“降价以售”,吸引资金的关注,以形成市场的均衡。这种“低估值陷阱”困扰港股多年,虽然理论上对长期持有吃股息的投资者有利,但也可能让一些优质企业因为廉价出让股权而丧失上市兴趣,并不是股市长期发展的最佳状态。不过,随着港股近年来的改革,在吸引内地公司和资金“双向扩容”方面卓有成效,特别是陆港通机制打通内地资金快速南下,已经让港股不再只看外资脸色,逐步走出自己的价值修复行情。

对体量庞大、有强烈资产配置需求的内地机构,和价值低估、上市公司品种与A股有互补性的港股来说,二者结合可谓是“天作之合”。和其他境外市场不同,港股上市公司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比例较高且在不断提升,这对内地机构来说天然拥有基本面研究的“主场优势”,而相对A股的较低估值更有利于吸引长线资金进场托底,成为提升港股“水位”的中流砥柱。此前,内地保险机构不断加大对港股投资力度并多次举牌,近期五只带有“养老”色彩的基金成立,更足以说明长线资金布局港股的趋势不可逆。对这些资金来说,短期甚至一两年的波动并不会动摇增配港股的大方向,它们的持续进场有助于提升港股的估值中枢,让港股逐步摆脱“低估值陷阱”。

定价权转移是港股价值发现的过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在港上市的H股不存在限售股解禁的压力,理论上来说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参与,AH股之间过大的差价并没有长期延续的理由。这个港股资金“水位”逐步上升、AH股差价缩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港股定价权向中资转移过程。对外资而言,研究中国公司的基本面不见得比内地机构要强,资金优势在持续涌入“南水”面前也不断缩减,未来可能更多成为配置型的“配角”。因此,无论是资金通道、基本面研究还是外资动向,都决定了港股定价权正在中长期内向内地资金转移。

编辑:(庄东骐)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