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进入500强对上药具有里程碑意义

财经
2021
02/08
08:31
亚设网
分享

专访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进入500强对上药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0年8月1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单”,共有133家中国公司上榜,在医药领域,全球共有21家医药企业上榜,其中,上海医药(601607.SH,02607.HK)是国内仅有的两家中国药企之一,也是首次进入该榜单。回顾1995年《财富》杂志第一次推出世界500强榜单,仅有3家中国企业上榜,面对进步与仍然存在的差距,中国企业有担忧,也有兴奋,“成为世界500强”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远大梦想。如今的上海医药是2008年由上海实业旗下的上实医药和上海医药两个公司合并而成,从一家地方医药国企到如今的全球500强之一,上海医药仅仅用了12年。


上实集团总裁、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评价,上海医药进入世界500强是“一件里程碑性质的事情”。他向澎湃新闻表示,医药健康行业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在世界500强中有许多该领域的公司,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的医疗医药市场,理论上应该产生若干家世界500强的医药企业,相信会不断有中国企业,特别是医药健康领域的企业,成为世界500强。进入500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目前,上海医药正在深入推进包括创新发展、集约化发展、国际化发展、融产结合发展在内的4大转型发展。

创新无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研发投入是医药创新的重要基础。自从周军2016年起担任上海医药董事长,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15.09亿元,同比增长27.22%,也是2015年的近2.5倍。周军表示,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大大提升,但与国际一线公司比还相距甚远。上海医药每年加大研发投入,不只是绝对量,占销售的比例也会逐年加大,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占到工业销售的10%以上。

至于创新的形式,周军认为,或自主研发,或寻求内外合作,只要能够为中国的医药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拘一格。谈及疫情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周军表示,对于中国医药健康行业的影响极其深远,加快了中国大型医药医疗企业崛起,也使得行业涌现出大批的中小研发型企业,不过,“还没有到淘沙的阶段,现在更多的,我理解是一个生态大爆发的阶段,会涌现出无数的奇迹。”

以下是澎湃新闻对周军的专访实录,文字略有调整:

澎湃新闻:上海医药首次进入 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听到这个消息时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周军:当然是非常愉快的,但是并不惊讶。

进入世界500强这个目标,上海医药在比较公开的场合提出来是2017年3月,当时其实已经有比较确定性的计划,一方面上海医药在过去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另一方面2017年完成了中国医药分销行业最大的并购,即对康德乐(中国)的并购。上药进入世界500强,只是时间早晚以及在500强中的排序问题。

当然,对于整个团队来讲,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因为上海医药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实现了,体现的是我们战略的稳定性、坚定性以及团队的执行力,这个是我们最开心的地方,是一件里程碑性质的事情。

澎湃新闻:你认为此次上海医药能够进入世界500强,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周军:世界500强主要是以销售收入来衡量,此次上海医药进入世界500强依靠的是营收规模的快速增长,这个很大程度上获益于上海医药以及大股东上海实业多年来融产结合、创新发展的基因。

一方面,通过不断收购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并进行整合提升,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

另一方面,医药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对于产品、研发、科技的投入,都是长跑,不是简单通过一次大的并购就能解决。因此,除了收购兼并和战略合作,上海医药还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医药企业在10年前并不是太重视研发和创新,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的变化,中国主要的头部医药企业都开始逐步加大研发投入。过去5年,上海医药的医药工业增长了100%,医药分销增长了74%,而研发投入则实现了近150%的增长,远超医药工业以及分销业务的增速。

同时,上海医药还有一句话叫“研发不够,投资来补”。研发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己要招兵买马,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各种其他形式加快布局,比如上海医药刚刚和中科院在上海的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签约,也和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一些顶级医院都建立了战略合作;2019年,上海医药还与俄罗斯最大的生物医药公司BIOCAD共同设立了一家4亿美金的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抗肿瘤等领域的生物药产品。

500强其实是500大,主要的考虑参数是销售收入,上海医药进入500强之后的目标,还是希望变得更强,变成一家更有创新性,更有技术实力,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澎湃新闻:在上海医药成为世界500强的历程中,你觉得有哪些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周军:严格来说,上海医药是2008年由上海实业旗下的上实医药和上海医药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因为上海医药的名字更加久远,更有历史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个名字作为我们共同的品牌。

这两个来源为上海医药赋予了自己的特色。首先,上海医药历史悠久,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医药产品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而上实医药是一家跨境企业,擅长投资,所以它更加创新,开玩笑的说法是比较“性感”。上实医药很早就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以及跨国并购方面有比较多的动作。

在差不多2010年前后,这两家企业的整合形成了一个统一平台,然后在境内、香港两地募了100多亿,这些资金极大推动了上海医药后续的迅速发展。

这些年,融产结合发展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上海医药一方面通过包括中信医药(上药科园)、康德乐(中国)等在内的大小几十次并购,使得我们的营业收入从10年前的200多亿发展到2019年的1866亿,我想很快会冲破2000亿。

另一方面,上海医药也非常重视研发创新,目前已经设立了十几个自建或是合作的研发平台,包括高端仿制药、创新生物药、基因治疗等多层次、分阶段的研发布局。未来,还会围绕我们的战略布局推出一些新的平台。

澎湃新闻:你觉得这一次咱们上海医药进入500强,对于其他的中国药企有怎样的启示呢?

周军:在2017年提出要进入500强的时候,我们讨论过它的逻辑。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行业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在世界500强里面有很多这一领域的公司。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医疗医药市场,国家也非常重视人民的健康,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按道理来讲,中国应该能产生若干家世界500强的医药企业。

到目前为止,进入500强的两家中国药企还是以分销营收作为主要支撑得以入榜的。我想将来,上海医药和其他的兄弟公司一样,可能会更多依托创新产品迈向全球领先。我相信,未来会不断有中国的医疗健康企业成为世界500强。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们也进入了以处方药营收为主要评价参数的全球制药50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上我们在行业中的地位。

澎湃新闻:你刚才提到创新对医药企业的意义,从你2016年到上药之后,我们看到研发投入有很直接的上升,那么接下来在研发投入,上海医药有怎样的一个计划?设定的研发比例的逻辑是什么?

周军:中国医药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这些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已大大提升,但和国际一线公司比还相距甚远。两年前,我拜访了一家位于欧洲的合作伙伴,问了一下他们一年的研发投入,大概在106亿欧元,这个数字可能超过了绝大部分中国医药企业一年的收入。

相对而言,中国的医药企业规模还是不够大,但反过来讲,这也是机会。因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一定会生长出几家领先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非常进取。上海医药每年加大研发投入,不光是绝对量,占销售的比例也会逐年加大,通过不断的投入,使我们企业成为研发和创新驱动型的企业。

另外,创新也要通过其他多种形式,包括风险投资、战略合作、科技成果转化、 License-in等,加快研发的转化,实现“弯道超车”。只要能够为我所用,特别是研发能力能够纳入到我们体系中的,那就不分内外,我们自己的团队也可以,其他团队加入也可以,甚至产权或合作都可以谈,只要能够推动产品技术提升和产品创新,为中国的医药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形式是不拘一格的。

至于研发比例,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占到工业销售的10%以上。这背后的逻辑,一方面是需要医药工业收入本身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在不断投入研发之后,有很多新品出来,由此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带来的企业效益也更高,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当新产品获得更高的收益,推动企业的现金流和盈利情况不断改善,再把相当一部分的现金流和盈利继续投入研发,这就是一个创新驱动型的企业。

澎湃新闻:上海实业和上海医药刚刚成立了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你能否详细介绍这个基金对于上海医药创新研发的意义?

周军:我们刚刚设立了总规模500亿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这个基金历时一年多,已经完成第一期资金的筹集,核心团队也已经成型。第一期100亿,国内和国外同时在募集,已经超募了,这一块也是上海医药加大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一个方法。

在目前的环境下,还能这么迅速地募集到位,也代表了大家对上海医药、上海实业过往业绩以及团队的信任。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第一批项目什么时候投下去,形成成果,需要有一批拿得出手的项目。

我想,这批项目必须是千挑万选的好项目,真正能对中国、对上海的医药行业有意义的项目,对上海医药将来的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项目,同时也是能给我们的LP带来好回报的项目。

澎湃新闻:药物创新有me-too、me-better、first-in-class等多种路径,你认为当下中国医药创新应该走哪条路?

周军:我刚才讲不拘一格,实际上,大概率讲一切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所以从普通仿制药到高端仿制药,再到改良型创新和原创创新药,它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自然规律。

药物创新是不是有可能在某些点上突破?一定有可能,但是它的基础是什么?地基要大。就是说整个研发投入、研发团队的建设、合作关系的积累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在很大的地基上面才有可能产生一个高峰。其实,这也是自然规律。

反过来讲,我们并不追求“马上”“一定”要从哪里冒出一个“金娃娃”。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更多的是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要真正成为国际领先、中国一线的医药创新企业,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研发策略,还有投入,一样都不能少。

澎湃新闻:接下来几年,上海医药有哪些创新药物可能进入市场,对上海医药的营收产生正面影响?

周军:其实上海医药在研的药物管线产品非常多,目前已有22个创新药。哪个产品能真正成功,老实讲还要经过市场的验证,需要实践去检验,但我相信我们花了这么多的精力和财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惊喜。

当然,我们也不仅仅把自主研发的管线作为我们唯一的机会。 上海医药通过和国外先进企业以及国内优秀团队的合作,也获得了很多在研创新产品的共同开发机会,涵盖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用药、罕见病等等治疗领域。

此外,我们有一些已在行业内做到领先的大品种正在做二次开发,将来在这些产品上再做一些深度研发和市场延伸也都是有机会的。比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也有一些重要产品迎来“第二春”,将来可开发的潜质也比较大。

澎湃新闻:国内的企业都在讲创新,你如何看待创新药和仿制药在效益与风险上的平衡?

周军:仿制药,很多是基础药,也是保障国民健康的一支主力军。所以仿制药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业务,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最近,上海医药专门设立了罕见病事业部,也是为了国民健康,为了尽可能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中国医药行业有上海医药这样的国企存在,是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比如这次疫情期间,有些基础物资保障的任务,包括还有一些先导性研发任务,我们都是全力以赴,完全是出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考虑去做的。

至于新药研发的经济性问题,首先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不是很高的。而且坦率讲,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的数量级比起国际一流同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这个投入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去追求高精尖和全面广泛,其实是不科学且违背自然规律的,所以还是要有侧重点,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做药物创新,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实力,包括人财物等等方面。当你有足够大的工业制造能力,足够大的营销能力,足够大的现金流,也有足够强的资本市场投融资能力时,把这些资源汇聚起来,就可以吸引到优秀的研发人员和合作方,如果实力很弱小,动员别人也不容易。

澎湃新闻:除了医药工业,医药商业也是上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方面,有怎样的发展策略?如何积极拥抱互联网+?

周军:我一直不太愿意把它叫做医药商业,因为我们的分销业务和一般的配送不一样,它更多属于增值服务,而不是简单的搬货角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企业想进入医药商业的原因。但是我们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医药是一种特殊商品,特别是医院的处方药,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是说就“坐等”,我们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市场需求。以欧美的经验来讲,中国医药分销行业的集中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国内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

医药供应链有其特殊性,包括品规的管理、通关的及时性等,这些环节不是仅仅线上就能解决的事情。我们认为在中国医药分销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主流其实还是几家头部企业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这个和互联网有关系,但不是那么大。

当然,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是我们必须拥抱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在重点考虑互联网零售这一块。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有庞大的商业分销和零售网络体系,即使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里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由于医药领域的特殊壁垒,你很难想象一个纯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就能够建立这些体系。线上线下如何结合,传统医药服务企业怎样提升、怎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澎湃新闻:纷乐(硫酸羟氯喹片)是上海医药的拳头产品,因为进入新冠诊疗方案而备受关注。上海医药有700多个常年在产品种,你是如何看待这么一老药新用的现象的?

周军:这个药在风湿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新冠疫情期间,一些研究显示对新冠病毒引起的病症有治疗作用,所以海内外采购很多。

现在所有的医药企业都在围绕疫情开展一些工作。只要是有利于克服疫情、减轻患者病痛的研究方向,我们都有深度介入。不光是像纷乐这样的化药,还包括中药,其实有好多产品正在重新开发。中药是个宝库,中国几千年历史,瘟疫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虽然每次病原可能不一样,但原理机理都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在中药抗疫方面也会加大投入。

此外,我们在很多方面积极推动疫苗的研发,和其中几家已经签署了一些意向协议。 药物产品的落地都需要生产基地和分销系统,这些都是我们的长项。我们是中国领先的生物制品和疫苗的进出口企业,将来在疫苗的研发方面我们会投入,在疫苗的生产领域我们会合作,在疫苗的分销环节我们更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澎湃新闻:今年的新冠疫情,你觉得对医药行业到底产生了一个怎样的影响?上药对于这种影响有没有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规划?

周军:这次疫情对于医药健康行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方面,大家感受到了骨干企业的重要性,比如全国性骨干供应链企业对于物资保障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这个行业没有像上海医药这样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考虑的骨干企业,遇到大事急事可能就“叫不动”。所以我相信中国的医药行业,尤其是医药分销服务物流体系会越来越集中,这是大趋势。

第二,大家意识到了对一些细分领域的未满足需求,比如诊断行业、疫苗行业,此前大家都知道比较重要,但在疫情推动下,它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地迫切,应用场景空前广阔,在资本市场也非常火热。

总体而言,疫情实际上是对整个医药行业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一次空前大考。大考的结果,就是要不断补短板,提升关键能力,与此同时国家也会更加重视对这个领域的投入,资本市场也会给予更多的响应。

我相信疫情会给整个大健康行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效益会延续很多年。它将加快中国大型医药医疗企业的崛起,而且在此过程中,各个细分领域都有机会诞生巨型企业。

与此同时,因为大家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及投入,也会涌现出大批的中小研发型企业,形成百家争鸣之势。这将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澎湃新闻:是否可以说,这次疫情对中国医药企业来讲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周军:还没有到淘沙的阶段,现在更多的,我理解是一个生态大爆发的阶段,会涌现出无数的奇迹。

中国医药行业还远远没到瓶颈,还没有到市场容量不足的阶段。虽然过程中有得有失、有成有败,但我的看法是现在还是往上的过程。

澎湃新闻:上药也是一家体量很大的企业,站在上药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医药行业之间整合兼并的动作?

周军:中国医药行业的头部企业和世界先进同行的水平相比还比较弱小。我们历史上对于这个领域的投入是不够的,比起我们在其他某些领域的投入,可能差一两个数量级。因此我相信,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投资的空间是巨大的,再加一个数量级也不嫌多。

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和投资空间吸引了资本的重点关注,比如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在其中倍受青睐;PE、VC领域也有很多人把重点赛道放在生物医药行业。所以,真正的精彩还在后面,大幕刚刚拉开,整个行业很可能会像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一样,我们在未来5年至20年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精彩节目上演,包括创新技术的发展、产业之间的整合。

澎湃新闻:上药已经纳入了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还推出了一个股权激励计划,就想了解关于股权激励,上药未来还有一个怎样的计划?除了股权激励还有哪些改革计划?

周军:不断提升上海医药的市场化程度,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股权激励是一个形式,目前来讲还是比较成功、行之有效的方法。

讨论到体制机制,加薪、给期权只是一方面,真正要解决的其实是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问题。有一句老话叫“奖勤罚懒”,一定要引导团队去做正确的事,让团队把正确的事做好。当团队正确地做好之后,我们要正确地激励他们,这才是一个体制机制真正有效的逻辑。

这次的激励方案只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代表改革的方向。实际上,在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是在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之间,人才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如何选好人,用好人,激励好人,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