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介入集体失败了吗?

财经
2021
02/08
08:34
亚设网
分享

作者: 彭海斌 郭霁莹

[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国产弹簧圈的市场占有率仍不到10%,美敦力、史塞克等跨国公司占据了国内近九成份额。 ]

本土的神经介入器械企业还没能成长起来,已经出现了发展道路的分歧。

经过十余年时间发展,国内神经介入企业的市场份额只有一成左右。严厉的批评者认为,它们集体失败了,原因在于企业优先考虑更多产品上市和短期财务回报,而非实现产品质量的突破。

而也有部分企业认为,随着企业技术和工艺的积累,中国的神经介入器械水平正在突破的前夜。“我们已经过了知识积累的初期,从懵懵懂懂,到现在知道门道在哪里了。”一位受访的企业高层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何种路径才是正确的,要交给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中国的神经介入市场正在壮大,下一个十年,它们会不会殊途同归?

天花板

加奇的弹簧圈产品尚有改进空间,一位熟悉国内神经介入产品的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对加奇生物的弹簧圈产品做出上述评价。

加奇生物是上市公司沛嘉医疗(09996.HK)的神经介入业务板块,它的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在2018年上市。弹簧圈是由金属制成,经腿部动脉进入颅内血管,置入动脉瘤内以预防和治疗脑出血。

弹簧圈置入动脉瘤过程中,考验其性能的一个环节是弹簧圈本身和手柄的解脱。在狭窄的脑部血管内,弹簧圈一旦提前解脱,或者解脱失败,容易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

加奇的弹簧圈被认为解脱方式复杂,考验医生的手术操作技能。上述人士认为,这限制了加奇生物产品的临床接受程度。

这样的评价遭到了加奇生物总经理王晨的反驳。她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弹簧圈是加奇神经介入领域的主力产品,尽管疫情影响了上半年的销售情况,但其神经介入器械在去年实现了快速增长。

微创医疗(00853.HK)是另外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神经介入器械企业,它的弹簧圈产品已经在去年十月份上市。

“微创的上市临床(试验)方案是混用弹簧圈”,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大的动脉瘤里面往往要置入几个弹簧圈,国内临床阶段试验中允许企业产品和其他企业的弹簧圈混用。

“那这个动脉瘤栓塞后,是哪个(弹簧)圈起了作用?识别不了。”记者联系了微创医疗,该公司未就此话题置评。

通过临床试验和上市,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说服医生使用其产品。尽管国内微创医疗、沛嘉医疗等数家公司推出了弹簧圈产品,但总体的市场份额还是偏低。就现实情况来看,国内的医生在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跨国企业的产品。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神经介入器械中弹簧圈国产化率仅有6.1%。上述业内人士则表示,现在国产弹簧圈的市场占有率仍不到10%,美敦力、史塞克等跨国公司占据了国内近九成份额。

集体失败?

弹簧圈,是中国神经介入器械的一个品类。神经介入器械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后者主要由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引起,由此分为缺血性(取栓支架、抽吸导管和扩张支架等即用于此类)和出血性脑卒中(弹簧圈即用于此类)。

目前,国内神经介入器械市场中,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的总体规模占比不大。

沛嘉医疗的财报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该公司神经介入业务收入1424万元,但亏损达到了3000万元;心玮医疗已经上市了四款神经介入产品,不过它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仅为729万元,同期的亏损却达到6774万元。

国内几家涉足神经介入的企业中,微创医疗的规模相对突出。2019年,微创医疗的整体营收已经达到了51亿元,但它的神经介入产品占比只有3.5%。

跨国企业是神经介入器械的开拓者,它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开启了国内神经介入手术的发展历程。美敦力等跨国企业更早在国内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帮助了中国的脑卒中中心发展,它们的产品也更早获得中国临床医生认可。

但这也许不是国内神经介入企业难以实现份额突破的根本原因。

一位神经介入企业的CEO认为国内的企业走错了开发路径:中国的神经介入领域发展近十年时间,部分国内企业、甚至是已经上市的公司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遵循的是“差不多”策略。这种策略是,开发的产品勉强可用,技术上和工艺上没有实现对市场上既有产品的超越。这一模式更容易在短期实现财务上的回报,但同时也意味着更低的天花板。

当下,国内企业的部分产品和国外企业的同类产品相比,质量还有差距。低质产品最终会令医生们望而却步。不同于其他医疗器械产品,神经介入领域的产品质量好坏往往关乎性命。

道不同

“产品的研发,临床试验和注册,都需要时间。你的产品一定是陆陆续续出来的。”王晨如此看待过去十年,国内神经介入企业进展缓慢的情况。

发展初期,国内企业有限的产品品类,部分地影响了下游医院的采购意愿。王晨认为,国内企业应该先将产品配置补足,采取干中学的方式追赶前面的跨国企业。

“加奇也只有八款产品,比起美敦力和史塞克几十款产品来讲,我们初步完成了出血类的配套,在缺血领域我们还有产品的不足,”王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产品单一的话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医院采购)就像你买东西会集中在一个超市,而不愿意跑太多地方。”

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的产品数量差距确实显而易见。美敦力方面回复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在中国已经上市了32款神经介入产品。美敦力在中国神经介入市场占有率最大,中国也是美敦力神经介入业务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因此,不难理解国内数家神经介入企业采取了类似加奇生物的发展路径,首重产品线扩充。

以心玮医疗为例,这家正在谋求上市的企业目前在神经介入领域只有四种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器械推向了市场,不过它总体上已经有23款商业化产品以及在研产品的组合布局,并预计今年实现9款在研产品的商业化。

冠脉支架同样诞生于欧美国家,最初通过进口进入中国医疗体系。欧美系的冠脉支架企业比如波士顿科学、美敦力和雅培(ABT.NYSE)等,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到了2020年,当国家开始在冠脉支架领域开展带量采购的时候,市场上销售的相关产品则大部分来自国内的乐普医疗(300003,股吧)、微创医疗等企业。

不过,上述CEO认为,神经介入企业复制冠脉支架成功模式的设想,太想当然了。他认为正确的成长路径,应该是先实现质量突破,然后谋求市场份额和资本市场回报。

“如果你做十个产品线,但都是‘差不多’的产品,也只能在10%的市场里玩。你做很多产品,如果医生不敢用,那没有意义。”他表示,“在神经介入领域关键是质量,做不到国际水准就没法竞争。”

他对国内的已上市神经介入企业并不抱乐观期待,因为企业一旦对产品开发方式形成依赖,就很难改变。他认为,那些已经有一定市场规模,甚至是已经上市的公司,难以改变其公司文化和行为方式。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希望在于那些新创立的企业,它们没有路径依赖,能够从最初阶段就以质量为先。

这两种发展路径,代表了中国两种类型企业的选择。孰对孰错,只能靠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但相对跨国企业,这两类国内企业有一个共同的优势。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时间有限,因此属地救治成为不二选择。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基层医疗需求正在打开,这为神经介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本土企业在基层市场上具备天然优势。

中国的神经介入市场正在壮大,它足以容纳多种可能性。下一个十年,不同道路上的企业会不会殊途同归?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