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财经出品
2003年的那场非典,让马云所领导的电商力量崛起。
2020年的新冠,电商再次腾飞。
去年一年,京东的股价从35美元/股涨到90美元/股,是原来的近3倍。
美团从100美元/股涨到400美元/股,是原来的4倍。
拼多多更夸张,从35美元涨到了近200美元/股,是原来的6倍!
所谓此消彼长,电商的发达,必定导致实体店被冲击。
去年一年,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显示有多少家实体店倒闭。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年,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数量也越来越少了。是谁杀死了实体店?01一些观点认为,由于疫情封锁了大家的出行,基于此,电子商务才会崛起。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的新冠都是佐证。但无相君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归因。电商的崛起,总的来说,还是因为消费者的选择变化。10多年前,无相君在淘宝上买东西,父母那叫一个不屑一顾:“假货!”“网上买的东西,能相信?”
10年后,爸妈网购比我还勤,美团、拼多多,各种红包抢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我相信,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喜欢网购的人越来越多了。
社会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线上消费多一分,线下消费就会少一分,实体店的客流量当然越来越少。
数字统计,2009年,线上销售实物占零售消费总额的5%还不到。
到了2019年,线上实物销售占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
那多出来的15%,就是从实体店口中挖出来的。
平心而论,对消费者而言,线上购物有着在实体店购物的无法比拟的优势。
1.不用出门就可以买东西,动动手指,就能下单。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交通成本。
2.价格便宜,电商因为没有租金,即便算上邮费,成本也比实体店低。
3.线上就可逛遍千家万店,不像过去,还要专门赶到商业街。
以上三点,皆命中了消费者的痛点——便宜、方便、更多选择。
于是,随着每年的双十一狂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上购物的队伍,并切身感受到了实惠。
路边摊5元一双的拖鞋,对不起,拼多多3元还包邮。
菜市场10元一斤的草鱼,对不起,美团8元还送货上门。
如果实体店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消费者不会倒向电商。
但是,很多的实体店,卖的货比拼多多还假,价格比天猫还贵。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怎么选?
2016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零售占到社会零售品的15.9%,位列世界第一。
也正是这一年,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关闭269间店铺,裁掉1.6万名雇员。
实体店的关门潮,不是电商挤压的,而是我们广大消费者自己投的票,自己用真金白银做出的选择。
而疫情,只不过是顺水推舟地推了一下而已。
02
不可否认,一些实体店还是很良心的。
价格公道,服务优质。
但他们还是倒了,倒在了房地产的血泊中。
2015年,北京的房价迎来了一波大涨,从均价4万/平涨到了5.7万/平。
也同样是这一年,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房价开始猛涨。
其中有人笑,有人哭。
笑的自然是地产商、炒房客。
那时候民间盛传“一铺养三代”的说法。
各种房东跷着二郎腿收租子,享受着房产增值红利,好不快活。
而哭的,自然就是租房开店的人了。
生意再好,收成的一小半都是房东的。
生意不好,不仅为房东白打了一年工,还倒贴钱。
基于惨淡的现实,不少实体店店主,都转去了线上。
在超市卖家电、日用品的,转去了京东。
在百货商店卖服装的,转去了淘宝、天猫。
这直接导致城市里各大购物中心人流减少,引发关店潮。
而为了充分利用空置的门铺,地产商不得不引入更多拥有强现金流的餐厅。
这又使得餐厅竞争更为激烈,利润下降,形成实体店的内卷。
03
回顾人类的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很多老科幻电影的场景,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
至少小说中,动动手指就能购物的想象已经实现。
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提升我们的生活便利程度的同时,也在改变这个社会的模式。
曾有一篇评论说,互联网发展起来后,会有17个行业将大受冲击,包括传媒业、出版业、零售业、教育业等。
后来,电商火了,纸媒消亡了,线上教育火了,书店的生意越来越差了。
如今来看,受冲击的行业远远不止17个——比如“滴滴”等打车软件对出租车行业、 “网课”对普通高校……
在这样的对峙中,传统行业走向了萧条。
最近,各大电商都在搞社区团购,的确,这抢走了小摊贩的生意。
但当你尝试几次便宜又方便的送菜上门服务后,还能回得去吗?
虽然我们会怀念过去,但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率持续走高,无可否认的是,关店潮只会愈演愈烈。
我们一边缅怀,一边葬送着实体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无相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