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催热当地经济 但结构变化不应被忽视

财经
2021
02/18
06:33
亚设网
分享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就地过年”是这个春节与以往所有春节最大的不同。虽然文旅部尚未公布春节期间整体消费数据,但一些高频数据已经能反映出消费市场的热闹场面。阿里旗下飞猪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本地游”预订量同比涨超660%,最热门的旅游城市由以往的昆明、丽江、桂林、西双版纳等变为了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电影市场同样大热,截至17日,春节档票房已突破75亿元,远超2019年春节档的59.5亿元,创出历史纪录。

此外,特殊的春节,还催生出了新的消费模式,今年春节快递正常运行,从家乡寄往工作地的年货快递爆棚;尽管堂食受限,但“线上年夜饭”意外走红,外卖、年夜饭礼盒成为过年新“时尚”,“中央厨房”“社区团购”等既有业态也在今年春节得以快速发展。春节期间,影视业、本地生活服务、快递业相关公司股价大涨,也是全球资本对中国春节消费数据的乐观反馈。

今年有多少人就地过年?不同机构给出的答案有所差异。商务部摸排36个大中城市,得出了就地过年人数比往年增加4800多万的估测数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报告则显示,2021年春节有1亿人“就地过年”。无论是4800万的增量还是1亿人的总量,这一庞大群体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但笔者认为,当我们在为春节消费回暖而鼓掌的时候,也应当对“就地过年”背景下的两个重要现象予以足够重视。

一是地区间的差异。每年春节大量人员返乡,他们或购房置业,或置办家电、汽车,或采购年货、观影娱乐,这对劳务输出地的经济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部分消费在今年春节假期要么被延期,要么流入到劳务输入地。劳务输出地经济发展水平通常要低于劳务输入地,虽然“就地过年”只是短期现象,但它带来的“马太效应”不应当被忽视。想要消费回暖,需要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力,家电、汽车下乡等政策很重要,但如何让一线城市的资源流入到低线城市甚至乡村,缩小地区差异,同样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二是高端消费和大众消费的不同变化。春节期间,高端消费火爆,三亚仍然是热门旅游目的地,假期前四天海南离岛免税店4天销售额超过7亿元,日均销售额较2019年春节增92%;另据媒体节前报道,三亚、上海、云南的高端度假酒店、精品民宿预订火爆,价格坚挺甚至随时上调,但绝大多数酒店和民宿在春节期间的预售量并不理想。这样的差异成因可能很多,但其背后体现出的不同人群收入的变化已较为明显——包括中国在内,2020年全球经济遭遇重创但资本市场迭创新高,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扩大,如何提高劳动收入占比,需求侧改革、二次收入分配如何调整以缩减收入差距,已是十分迫切的话题。

据银联数据,假期前六天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到1.1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9%,也是历年春节同期最高值;春节期间,大量劳动者坚守岗位,加班加点搞生产——无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春节期间展现出来的信号都清晰表明,2021年中国经济强劲反弹没有悬念。但在经济强劲反弹的同时,如何让经济成果更多惠及劳动者,这是和发展同样重要的命题。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