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春节假期,家电龙头格力电器就迎来了高管的重大变动,“二把手”黄辉辞职。
2月21日晚间,格力电器公告,公司董事会于 2021 年 2 月 19日收到公司董事、执行总裁黄辉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黄辉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执行总裁职务。辞职后,黄辉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截至公告日,黄辉持有公司股票73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2%。按照格力最新成交价格61.03元/股计算,黄辉持股市值高达4.5亿元。
在格力工作近30年的的黄辉,一度被外界视为董明珠的接班人。有家电分析师表示,黄辉不仅是执行总裁,还是技术负责人,黄辉的离职比去年董秘望靖东的的离职更意外、影响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辉辞职的话题调查中,超过54%的人认为“格力管理层出大事了”,22%的人认为董明珠能稳定局势,24%的人围观。
格力“二把手”黄辉辞职,两位接班人相继离去
作为A股蓝筹价值的代表,格力电器一直备受投资者关注。不过,在完成混改后,格力电器的管理层却接连发生重大变动。
先是格力电器董事、副总裁、董秘望靖东,于去年8月17日辞职。望靖东、黄辉和董明珠被称为是格力管理的“铁三角”,两人一度被认为是董明珠的接班人,但距离望靖东辞职仅半年时间,黄辉也离开了格力。
资料显示,黄辉1982年毕业于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1982年至1989年在湖南省湘潭市阀门厂历任技术员、副厂长等职务,1989年至1992年在中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1992年,黄辉加入格力电器,历任业务部长,总裁助理等职务。2000年8月至2014年5月,任格力电器副总裁,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任公司常务副总裁,2007年5月至2017年8月,任公司总工程师。
2017年8月,常务副总裁、总工程师黄辉出任格力电器执行总裁,不再兼任总工程师。2012年5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兼任珠海格力大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等。
现年58岁的黄辉,在格力工作了近30年时间,可谓是格力的“元老级”人物,并且一直分管技术。作为格力的二号人物,黄辉持有格力738万股,在高管当中仅次于董明珠的4448.85万股。按照格力最新成交价格61.03元/股计算,黄辉持股市值高达4.5亿元。
据了解,望靖东的辞职或许与涉嫌内幕交易有关。根据广东证监局11月2日发布的行政处罚书,2018年4-7月期间,格力电器通过持续增持海立股份方式,将持股比例由5%上升至10%。调查发现,被处罚人喻筠与内幕信息知情人望某东关系密切,二人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存在4次电话联系,根据公开资料,望某东或为望靖东。
去年8月份望靖东辞职后三个月时,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开始亲自代行格力电器董秘职责。
对于黄辉的离职,市场则表示相当意外。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认为,黄辉不仅是执行总裁,还是技术负责人,黄辉的离职比去年董秘望靖东的的离职更意外。不管是黄辉还是望靖东,对目前格力的发展思路都与董明珠出现严重分歧。
目前担任格力电器总工程师的是谭建明,他是在2017年8月,在黄辉升任公司执行总裁的时候,接替了黄辉的总工程师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辉辞职的话题调查中,超过54%的人认为“格力管理层出大事了”,22%的人认为董明珠能稳定局势,24%的人围观。
市值落后老对手3000亿,牛年能否翻身?
由于疫情下空调销售大幅下滑,业绩又被美的超越,董明珠掌舵的格力屡屡遭到投资者的质疑。
2020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258.89亿元,同比下降18.8%;净利136.99亿元,同比下降38.06%。其中第三季度净利为73.37亿元,同比下降12.32%。
但老对手美的集团的业绩却表现亮眼,不仅没有下滑,净利润还出现增长。美的集团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收2167.6亿元,同比下降1.88%;净利220.18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第三季度净利为80.9亿元,同比增长32%。
一上一下之间,资本市场用脚投票,一致看好美的,看空格力。在市值上,格力和美的差距进一步拉开。截至2月19日收盘,格力电器市值3671亿,美的集团市值6898亿,相差3227亿,美的几乎是两个格力。
根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空调市场零售量规模5134万台,同比下降14.8%,零售额规模1545亿元,同比下降21.9%。线下市场量额双降,零售量规模2490万台,同比下降27.6%;线上市场量增额降,零售量规模2644万台,同比增长2.0%。
展望2021年,在国内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恢复之下,空调行业的新增需求也将有所好转;而国内空调市场在5.2亿台的高保有量的情况下,更新需求的释放将成为未来市场需求稳定的有力保障。
奥维云网在空调年度报告中,乐观估计,2021年中国空调市场零售量规模5905万台,同比增长15.0%,零售额1953亿元,同比增长26.4%
对格力和董明珠而言,2021年能否把握机会走出下滑的颓势,实现业绩增长,备受市场关注。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