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众安在线报收52.15港元/股,单日跌幅9.7%,近10个交易日内8日收跌,前7个交易日内累计跌幅高达33.8%,距近期高位市值已缩水200多亿。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家财险公司的众安在线,其近半数保费收入却来源于健康业务,并且据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过自有平台实现的保费收入仅占总保费16%。另外,不少市民投诉反映,众安保险涉嫌伙同互联网网络贷款平台众安点点APP“悄悄”搭售保险,察觉后既不能“退保”,也不能提前结清高息贷款,动辄遭遇爆通讯录等各种骚扰。不过,记者采访众安有关人员,点点小贷并不是众安保险的“店”,没有股权关系。
众安在线股价年前暴涨春节后连跌打回“原形”
2月16日,港股牛年开盘首日,众安在线曾创下32%的单日涨幅,年初至今涨幅最高超90%,股价收于73.35港元,为众安在线2018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也使得众安在线市值突破千亿港元大关,一时风光无两。但好景不长,2月18日起,众安在线即迎来 “五连跌”,股价一路跌至56港元/股。2月26日,港股恒生指数大跌3.64%,众安在线更是大跌9.7%至52.15港元,股价已回落至春节前水平。最近三个交易日,众安在线依旧低位萎靡徘徊,成交量日趋缩小,3月3日收盘价为55.4元/股。
摩根大通此前已发表报告将众安在线评级由中性下调至减持,表示众安在线当前股价已远超该行予以的36港元目标价,建议投资者应谨慎的锁定利润,并维持目标价为36港元。
多年巨亏之后 2020年业绩预扭亏
2月5日晚间,众安在线发布业绩盈喜,表示预期2020年度净利润将扭亏为盈。 公告称,预期于2020年度,众安在线将录得归母净利润不少于人民币5亿元,而2019财年,这一数据为归母净亏损4.54亿元。(注:2020年度数据尚未公布,上述净利为盈喜预告约值)
报告称,众安在线将2020年度扭亏之因归结于坚持追求有质量的增长,在实现总保费稳健增长的同时,综合成本率进一步改善,承保亏损相应大幅收窄。 2月8日,众安在线再传捷报。其2021年1月保费收入公告显示,今年1月众安在线所获得的原保险保费收入总额约17.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0.27%。 对比近期多家头部险企的开年首月保费数据,众安在线超20%的增速可谓遥遥领先。数据显示,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新华保险1月原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6.67%、13.13%、7.98%、-5.54%和12.78%。
对此,有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由于受到疫情的催化作用,主打线上渠道的众安在线2020年度保费收入和净利润的突破,此前也在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期之内。
产品及服务投诉率较高
不过,相对于保费的高歌猛进,众安保险的净利润表现却大相径庭。2013年-2019年分别实现净利润-0.30亿元、0.27亿元、0.44亿元、0.09亿元,-9.96亿元、-17.97亿元、-6.39亿元。除了2014年-2016年微有盈利外,其余年份均亏损。
有业内人士分析,互联网保险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前期亏损实属正常。但是也有人依据其历史营收、净利润数据,对其线上保险业务的商业模式提出质疑。众安保险总部位于上海,其特色是不设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和理赔服务,主张“保险+科技”双引擎驱动。但是众安作为互联网保险龙头,其核保亏损情况发展不好,保险业务综合成本率从未低于100%。
此外,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众安在线保险产品投诉率高,转介绍率低也让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保险业务已经出现了获客难、盈利难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众安在线虽然一直将保险、科技等业务包括生命科技、虚拟银行等项目作为公司的三大业务板块,然而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保险业务备受关注外,其它板块却几乎没有存在感。”
加上众安保险因过度依赖“三马”等股东而受到媒体质疑,而且尽管在概念营销上众安保险一直是高举高打,借助资本背书高调宣传其互联网保险业务。但是落地到实际服务上,众安保险给用户带来的印象是:互联网只是其保险业务获客、引流的手段。纯粹线上办理保险业务,存在着“理赔慢、理赔难”的问题。因此,未来其布局线下业务或许成为众安保险破局的关键点。
有行业观察人士指出,理赔等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保险公司也同样存在。也就是说,所谓的金融数字科技,虽然听起来是很高大上的概念,但是在落地应用上,并没有给传统保险的业务流程带来很大的“改造”效应。
据《法制日报》报道,2019年杭州的施先生收到众安保险的拒赔通知书,理由是投保时对既往疾病未做如实告知。然而,施先生却认为众安保险此举属于网上网下双重标准,单方违约恶意拒赔。施先生认为此举严重伤害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向相关部门发起了投诉。而且,这样的事件并非个案,更多的网友因投诉无门,而到互联网的各种社区、贴吧发帖吐槽、实名举报。记者观察到,其仅在黑猫投诉的涉及的投诉量便达数千条。投诉的内容大都是众安保险理赔难,各种牵强附会的理由拒赔等。
高管“走马换灯笼” 换人因“为低级错误买单”
大众对于众安在线的“高期待”,主要源自于其身后的豪华股东团队。2013年11月6日,由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等多家 “巨头”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正式宣告成立。阿里马云、腾讯马化腾、平安马明哲,“三马”齐聚开幕式为众安站台。
2017年9月28日,成立尚不满四年的众安在线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互联网保险科技第一股”高调上市。众安在线甫一上市便受到市场热捧,当日报收65.2港元,上市后的第6个交易日,盘中最高触及97.8港元/股,但此后便一路震荡走低,直至2020年方才有所回升。 2020年度半年报数据显示,蚂蚁集团、腾讯和中国平安依旧是众安在线的重要持股股东。其中蚂蚁集团持股比例为19.9%;腾讯、平安保险分别持有其15%股份;三者合计持股占比达49.9%。
除大名鼎鼎的“三马”外,众安在线的其他重要持股股东也颇有来头。 持14%股份的深圳市华信联投资有限公司(加德信投资为华信联投资的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欧亚非,即众安在线董事长欧亚平的兄长。
财报显示,作为董事长,欧亚平所持众安在线股份占比为8.1%。如此,欧亚平、欧亚非两兄弟合计持众安保险股比达到22.1%,已经超过了蚂蚁集团的19.9%。资料显示,欧亚平是港股上市的地产公司百仕达的创始人及控制人。据悉,2013年11月,众安保险在其成立宣传稿中表示,“三马”联袂举荐欧亚平出任众安保险董事长,而在此之前欧亚平并未涉足保险业。此外,孙正义旗下软银也是众安在线股东之一,2018年,软银愿景基金1期还曾与众安在线共同出资成立科技子公司ZA Tech。
不过,相较于稳定的股东背景,近两年众安在线的高管阵容则是走马换灯笼般频频变动。2019年以来,众安科技原CEO陈玮、高级副总裁总精算师曾卓、副总经理吴逖等高管纷纷离任;汽车事业部总裁、保险金融技术部总经理、零售业务负责人、健康险创新业务总监等也接连出走。2019年7月,众安5年老将、总经理兼联席CEO陈劲宣布卸任,原副总经理兼首席业务官姜兴接棒。
一系列人事变动下,众安在线董事长欧亚平曾表示:“不忌讳人员流动,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为创新及低级错误买单。”
自有平台收入不足两成
众安在线官网显示,其总部位于上海,不设任何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展业,经营模式由“保险+科技”双引擎驱动,目前已形成健康、消费金融、汽车、生活消费、航旅五大生态。
而在这五大生态中,众安在线2020年半年报显示,健康、生活消费、消费金融、汽车、航旅占其保费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5%、28%、11%、7%和4%。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家财险公司的众安在线,其近半数保费收入却来源于健康业务。
此外,众安在线2020年度半年报显示,来自其自有平台的总保费达到10.49亿元,同比增长约8.1倍,对总保费的贡献占比提升至约16%,而这一数据在2019年底时,仅为2%。
伙同网络贷款平台绑售保险?客户误认点点小贷是众安的“店”
近日,有市民朋友李先生向《投资快报》记者投诉反映,“2020年3月2日其在众安保险的点点APP借款17200元,年利息7%,等额本息分12期还款,还到第8期的时候发现每个月有保险费用,而且这个保险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搭售的,利息保险费年利率也达到35.99%,和平台协商要提前结清,工作人员说APP显示能结清就结,不能提前结清就按12期还款,由于借款合同规定可以提前结清,但点点APP显示不能结清,本人拒绝还款,出现逾期后被平台催收人软暴力催收,告知把逾期归还后就可以提前结清,我把逾期款还完,APP还是不能结清。”
李先生表示,反复几个月把逾期还了都是同样的不能提前结清,经过多次协商,催收人员告知,点点借款平台和支付宝、微信等平台不一样,只能按合同分十二期还款,希望众安保险退还2875.32元保险费,让提前结清,并开结清证明。
春节前夕,网友“别烦我”也表示,“众安点点利息超国家法律规定的15.4%,收取服务费,强行捆绑保险费,发短信骚扰他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软暴力催收,早就与点点客服说明目前生存都是问题,情况好转会主动协商,但还是爆通讯录”。
3月3日,《投资快报》记者登陆点点小贷平台观察到,事实上,用户借款页面上有充分的投保告知,并且给到用户【不投保直接借款选项】,理论上不存在捆绑销售,而且通过天眼查显示,众安保险与点点小贷也没有股权隶属关系。随后,记者联系上有关渠道,其有关人员回复称,点点只是众安保险的一个合作伙伴。
换言之,上述投诉案例中,大多数客户都错误将点点小贷平台认为是众安保险的“店”了。
此外,也有金融理财行业资深人士向《投资快报》表示,市场上与客户被侵权共存的还有恶意投诉。不乏一些投诉人在申请贷款时其实已了解产品所有内容,也一步步亲自签了确认书,但到了还款或履约的时候却矢口否认,并还倒打一耙。恶意投诉问题的蔓延不仅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造成影响,也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同时,各地金融监管机构亮剑针对恶意投诉现象,广东银保监局在全国率先发出对恶意投诉现象的风险提示,随后多地银保监局也分别发出提示,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防范欺诈和误导自我保护能力。
金融3.15维权进行时,本报将继续予以保持关注。
(文章来源:投资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