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丘陵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机耕道路、地块小而分散且高低不平,农业生产仍以人工耕作的传统方式为主。加上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丘陵山区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主要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导致耕地抛荒问题日益突出。丘陵山区农田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前进步伐,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剡水认为,在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宜机化改造标准等内容,改革与完善现行运行机制。
赵剡水说:“目前没有全国性的农田宜机化标准。虽然国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规定了包含土地平整在内六大工程,但对土地平整只有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两种技术模式。所以,在考虑地方自然条件差异、农作物结构及农艺体系差异、全程使用的农机装备体系差异、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差异等基础上,应尽快从农田、农艺、农机、农经等多维度融合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宜机化改造标准。同时,借鉴日韩土地改良相关标准中涉及丘陵山区农田改造部分内容,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转化为国内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标准。”
赵剡水还建议,要明确农田宜机化和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主体由区县政府改为村集体组织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应以项目所在的行政村为基础,充分听取所涉及的土地承包经营农户的意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地的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项目,实现项目实施主体和农田改造项目后期管理维护使用主体的一致化,并简化项目流程。
同时,在资金拨付方面采取“先建后补,定额补贴,差额自筹”的方式。他认为,这种资金拨付方式可以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促进农田建设的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项目简化程序、节约资金、科学设计施工及得到更好的后期维护管理。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季丽亚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