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金融的“阴霾”:流量始终是流量 不是真正的用户

财经
2021
03/07
02:30
亚设网
分享

永辉金融的“阴霾”:流量始终是流量 不是真正的用户

继2019年成立永辉云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辉云金”)正式统筹管理金融业务,永辉金融的业务规模与利润一路快速增长。


然而,在永辉金融发力的同时,小贷公司的相关法律诉讼量也迅速增长,在与互金平台的合作中,作为资金输出方也遭到了用户投诉。

产业系公司布局金融,看起来要比苦苦追寻优质资产的金融机构天然更占优势。但目前来看,意图谋求金融的产业公司,尤其是扎根线下市场的,构建金融生态闭环与主营形成良好协同效应者却屈指可数。

永辉超市(601933.SH)布局多年的永辉金融,如何实现金融与主营的联动?作为自带流量、场景的商超巨头为何还要依托助贷平台放贷?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向永辉金融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应。

谋略多年

相比其他商超,永辉超市入局金融的速度位居行业前列,甚至相比金融科技公司乃至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布局动作,也不遑多让。

从2017年,永辉超市在年报中表示的“云超”“云创”“云商”和“云金”四大板块融合发展,到2020年上半年度报告中,集团将经营业务主要划分为“云超”“云金”两大板块可以看出,永辉超市对金融业务的重视与决心。

云金板块对永辉超市带来的利润正在逐年增加。

2018年~2020年上半年,云金板块营业收入分别为9280万元、2.93亿元、2.11亿元,同比增长83%、216%、98%,实现对外利润总额3377.7万元、1.47亿元、1.02亿元,同比增长97.26%、444%、92%。其中,云金2018年利润增长的背景,是在永辉超市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下滑49.56%的情况下。

梳理永辉超市公开年报可以看到,201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就曾意图以51%的股权比例合资人民币1亿元设立丝路通支付有限公司。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麟表示,支付业务对线下商超做金融布局意义深远。“在越来越多用户采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方式的大环境下,商家接入是需要支付这些平台一定费用的。如果可以拥有自己的支付业务,就能够将资金集中在自身业务链条之内,对于商超尤其是大型连锁超市交易规模庞大,好处不言自明。”

2016年1月,永辉超市公告设立全资商业保理子公司,同年3月,永辉青禾商业保理(重庆)有限公司成立。

彼时业内认为,对接来自金融机构的外部资金,间接为永辉超市供应链企业融资,无异于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人。想要真正吃下供应链金融蛋糕,将盈利方向从交易末端向前端延伸,永辉超市还缺少放贷资质。

永辉超市也似乎早有准备。半年后(2016年9月),永辉超市公告拟出资6.6亿元人民币发起设立福建华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华通银行”)。次年(2017年),永辉超市全资子公司重庆永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辉小贷”)获得同意批复。

开银行、做小贷,永辉金融变现供应链资源之路正式开启。

在2017年年度报告中,永辉超市写到,布局金融业务,申请获批两个金融牌照,公司正式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供应链金融服务起航。“自主研发风险量化决策系统,将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等业务环节板块,确保大数据风险自动审批和贷中、贷后追踪。”

2019年,永辉超市表示设立全资子公司永辉云金科技有限公司,统筹管理永辉金融板块,该科技公司由永辉金融板块承担经营,逐步吸收合并永辉金融板块现有的商业保理和小额贷款公司。

公告中,永辉超市表明,云金科技公司定位为科技公司,未来作为永辉金融板块引入战略投资的主体。

手握流量却做“资金批发”

然而,永辉超市并未将金融变现的重要一环——支付牌照如愿收入囊中。天眼查显示,丝路通支付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注销。

与此同时,希望“确保大数据风险自动审批和贷中、贷后追踪”的永辉金融业务近期法律诉讼也呈现爆发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永辉小贷法律诉讼开庭公告分别为0件、9件、530件,裁判文书分别为22件、69件、626件。

而截至2021年3月4日,本年度裁判文书数量14件,开庭公告达到400件,开庭公告数量已经快要接近2020年的全年水平。

北京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表示,“术业有专攻,跨界金融门槛较高,商超应该坚持做好场景和客户,至于资金、风控、贷后这些至关重要但商超不具备优势的环节应该留给更专业的机构来做。”

在C端金融服务上,永辉金融APP中“信用生活”服务的拳头产品之一为现金贷款“小辉贷”。

法律裁判文书网显示,小辉贷是可用于个人日常消费、教育等用途的信用类贷款。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现金类信用贷款,并没有过多切入到消费场景,此类方式很难监控资金流向,风险较大。

麻袋研究员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表示,商超布局消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想学习蚂蚁花呗、借呗等消费金融平台通过消费金融利息增加公司收入;其二,想通过消费金融增加大件耐用品销售,特别是手机、电脑等3C产品分期消费。

“狭义上,大型商超如果是对客户消费手机、电脑等商品产品进行有场景的消费分期,其金融业务就是在帮助主业,而无场景的信贷业务,就属于‘不务正业’。”王诗强表示。

种种迹象显示,在布局现金贷过程中,永辉小贷与助贷平台合作输出资金。网上还有用户反映,使用永辉小贷与互金平台合作贷款产品,在把到期本金和利息还至借款合同规定的重庆永辉小额贷款公司账号后,互金平台依然拒不协商,持续向借款人催收,骚扰借款人和借款人的紧急联系人。

此外,记者看到永辉超市战略投资的福建华通银行也出现在美图秀秀助贷合作方之列。关于筛选合作方标准以及如何监督助贷平台,记者亦向永辉超市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应。

事实上近年来互金经历乱象,用户投诉激增,助贷平台暴力催收屡禁不止,银行、消费金融、信托公司苦于没有场景与流量,不得不硬着头皮与助贷公司合作,做“资金批发”生意。背靠集团极好的线下场景与庞大用户群体的永辉金融,又为何要与助贷平台合作?

从云金板块用户数量来看,云金板块业务2017年~2020年上半年,累计注册用户分别为14万、19.6万、39.29万、70.06万,保持较高增速。相比之下, 2017年永辉生活APP注册用户为289万,2019年永辉生活月活数达到506万,2020年上半年度,永辉生活会员数达到3284万户,报告期内月活数772万户。

从云金板块贷款余额来看,2018年、2019年云金板块贷款余额18.90亿元、44亿元,贷款余额同比上年增长79%、132%。对比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来看,处于末尾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1月,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关于“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将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的监管要求,成为讨论的焦点。而永辉小贷当前注册资本为3亿元。对于下一步是否将对旗下小贷公司进行增资?永辉未有回应。

流量≠真用户

有行业人士曾告诉记者,支付牌照对电商而言是有其必要性存在的,没有牌照意味着不能触碰体系内的资金流、信息流,从而无法保证整个体系中的数据信息完整性。

而业内共识在于,线下商超在金融业务上不如电商,乃至其他跨界选手“得心应手”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缺乏用户数据。流量始终是流量,不是真正的用户。

在《永辉隐私政策协议》中,记者看到,永辉将收集使用用户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通讯录、上网记录、个人设备常用信息等等。在《用户服务协议》中,永辉表示用户在使用永辉金融相关服务,例如贷款、理财、支付、保险等服务时,永辉金融会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以评估用户信用状况。

王诗强解释道,线下商超主要客户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客群更喜欢通过大型电商商务平台网购,长年累月积累,留下的消费购物、充值缴费、居住地址及履约信息等数据较多,通过大数据风控很容易进行授信。而中老年人收入较高,对于年化超过18%的高利率分期消费兴趣不大,分期消费本身较少,且线下消费留下的可以用于授信的有用信息较少,这导致大型商超很难发力消费金融。

可以看到,目前线上电商平台做金融变现的能力远远要强于线下商超。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曾指出,大型电商平台切入供应链金融主要依托自身庞大生态圈,这些巨头商业版图清晰,大数据风控能力具有核心优势,比如借款人逾期,除了会被上报央行征信,还可能会在生态圈进入黑名单。

那么作为线下商超要如何完成风控?对此记者尝试咨询永辉金融,暂未收到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永辉超市的线上业务占主营收入比例仍然较小。截至2020年6月30日,永辉超市线上销售额45.61亿元,占主营收入比9.71%。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从业务逻辑看,线下大型商超的供应链能力强,企业资源丰富,而线下消费者年龄相比线上要大,线下对消费者的数据留存和金融产品触达能力,也远弱于线上电商平台。因此,线下大型商超用小贷和保理等服务供应链上的企业用户比较水到渠成,而在自身场景里服务个人消费者的信贷和分期产品则相对困难,因此为了发展,拓展生态外的流量可能更有效。目前看,针对个人的信用支付与现金贷类产品,依然是线上互联网巨头表现更好。

“线下商超发展金融业务困难还在于无法扭转用户的习惯,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是用户心目中数一数二的支付方式了。”伍岱麟补充道。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