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墨阐述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创新。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有相当多亮点令学界和产业界振奋。
“这次专门讲到了创新生态,也是以前没有的,反映了我们对创新规律认识的深化,这必将对创新的开展形成推动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把创新放在核心地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内容的着墨篇幅可谓前所未有地多,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规划纲要草案”)中也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之所以将‘创新’提到这么高的位置,实际上也是为未来大国博弈做技术准备,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向记者解释称。
陈东敏透露,去年10月份,中央就指出整个现代化建设要靠创新来驱动,将创新放在核心地位。“国家大政方针向创新偏移,其实也在预判之中”,陈东敏向记者表示,“国际形势正发生很大变化,创新领域的大国博弈,使得中国对创新生态的建设和布局变得更迫切。”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在3月5日的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也解释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他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内容。其一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怎么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用好现有的国家科技资源、怎么优化配置科技力量、怎样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
张文魁注意到,在规划纲要草案中,在几大重点领域的顺序上,创新排在第一,体现了国家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一种压力,因为“十三五”规划的所有指标,只有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这个指标没有完成(指标是2.5%,实际是2.4%),其他指标都超额完成了。所以有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这样的目标,意图就是加强科技投入。
基础研究的春天来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基础研究特别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规划纲要草案里也指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
张文魁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前所未有,这反映了我国要进入科技“无人区”的意愿和雄心。这些工作并不一定马上在“十四五”形成产业或产业化成果,但着眼于2035,有长远意义,体现了国家的长远战略眼光。
郭玮表示,基础研究是一个慢变量,必须要踏踏实实去做,所以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创造条件让科学家把冷板凳坐热。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等。
此外,要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郭玮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把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得到更大优惠。这是一项很大的政策,激励企业去增加科研投入。
对此,走在产学研模式探索前沿的陈东敏表示,国家政策的调整意味着一方面让应用研究的创新主体逐渐地转向企业,我国工业的创新能力要大幅度地提升。政府会采用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在研发方面做出更大的投入。“我的理解就是,政府的投入逐渐转向基础研究或者前沿性研究,应用研究、产业研究由企业来承担更大的比重。”
陈东敏表示,用税收的政策来奖励社会分工转型的做法,使得政府的资金从直接应用领域逐渐退出,支持重大前沿科学研究,也将有利于国家走入现代化。
张文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讲到了创新生态,是以前没有的,反映了我们对创新规律认识的深化,这必将对创新的开展形成推动作用。”
陈东敏也指出,国家不再只做孤立的创新体系建设,而是做一种系统性整体的创新,创新生态的建设,包括生态圈研究、应用研究,包括产业研究,包括创新主体的重新调整定位。“整个生态建设必须有前提性的谋划,不同的科研创新要素,应该充分扮演好自己的定位,不同元素之间应该有很好的协调。”
事实上,前沿技术是服务于未来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元素。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亦需要有大量的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工业体系来支撑。探索让前沿科学研究在产学研路径上走出一条通畅之路任重道远。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高江虹 北京报道
(作者:高江虹 编辑:包芳鸣)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