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农业农村现代化需“一盘棋”考虑

财经
2021
03/08
06:35
亚设网
分享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李果 成都报道

继中央一号文件后,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业农村发展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体现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此外,他也针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宅基地改革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较大的篇幅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了布局,其中你认为有哪些信号或关键点值得注意?

魏后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体现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今年8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是任务之一。

总体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即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000061,股吧)供给保障能力以及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

可以说,每一个方面都有亮点。如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等,并再次重申粮食安全的防范,提高单产和品质,其中提高品质是新增表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专门对农业农村发展作出部署,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也多处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

如在第4项任务“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方面,要求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并且强调扩大县乡消费,而不是提扩大农村消费。

在第8项任务“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中,也多处与农业农村发展有关。此前我国提出,到2035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来重点补短板的领域就是推进城乡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等。总之,这些都体现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

《21世纪》:目前农村工作的重心开始过渡和转移至乡村振兴。中央提出的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你预计未来国家是否需要投入比扶贫更大的人力物力及财政,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否可以借鉴扶贫模式,推出更具备实操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等政策?

魏后凯:乡村振兴的含义,它不是说经济的某一个领域振兴,它涉及乡村的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等方方面面的振兴。到2050年我们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表明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战,乡村振兴则是持久战,与脱贫攻坚相比,不仅时间跨度更长,涉及的范围更广,而且承载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所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现在的缺口很大,因为农村现有基础薄弱,与城市差别较大,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而农村自我积累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这里面,可否借鉴扶贫的经验?实际上,脱贫攻坚的有益经验,目前部分已经有应用。但整体情况看,脱贫攻坚的重点是在帮扶,是尽快地解决脱贫的问题,而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重在激发乡村内生活力与动力,因此尽管在脱贫攻坚中有一些经验可借鉴,但乡村振兴整体的方向和方式是不同的。

未来我们首先注重的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起点,只有产业振兴了,才会有大量新增就业岗位,才能给农民的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而不是说,乡村振兴是依靠农民到外地打工实现振兴。既然乡村产业振兴要依靠农业立足农村,那么推进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农村产业现代化就成为必要条件。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人才,乡村振兴不可想象,这也要求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出台和落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政策。

县域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地理单元

《21世纪》:对于农业现代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详细的阐述,应如何去理解农村现代化?

魏后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就提出农业现代化,但我认为,现在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

我们说,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并不是要把二者分割开来。比如过去我们尽管没有直接提农村现代化,但我们制定的农业现代化规划中,也涉及到农村现代化的内容。

未来,推进农村现代化,重点是以产业现代化为主。但农村产业现代化不是与城市一样,搞非农产业,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是农业农村相关的产业现代化。

我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定要树立系统思维,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二者相互交叉和融合。过去我们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即产业、生态、生活、文化、治理等五个方面。

产业的发展以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包括加强乡村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切实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1世纪》: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快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可带来哪些方面的作用?

魏后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我认为,中国的面积很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地理单元,而县域就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佳地理单元。在县域内,也包括部分区、县级市,城乡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密切,城乡的人口双向流动也较为活跃。尤其是县域中的县城、中心镇,是链接城乡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把县域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可推动全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毕竟我国绝大部分的国土空间都在县域内。

另一方面说,也可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域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县域经济都是重要的推动器。

应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1世纪》:目前工资和转移性收入占比过高,是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的瓶颈。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8.5%,财产净收入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未来可如何去改善,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魏后凯:跟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相对较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渠道有望拓宽。但这需要通过深化农村体制的改革,以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来实现。

通过宅基地的改革,可扩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但其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贡献比重,我认为不应该估计过高。因为宅基地实行的是一户一宅制度,尽管可流转和交易,但主要是针对已在城镇落户的农民,但大量仍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不可能主要依靠宅基地流转来提升财产性收入。

从整体上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可从三个方面认识。第一是要稳定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关键是提高依靠农业农村的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通过乡村振兴,工资性收入应该更多来源于农业农村,比如农业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工资收入等。

第二是大幅度地增加和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依靠产业的发展,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可以提高。

第三是要大幅度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来源。这应该是多元化,包括房屋出租,土地的流转收益,也包括金融资产的增值和入股分红等。

(张洋 HN080)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