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央行郑州中支行长徐诺金: 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适时适度有效

财经
2021
03/11
06:34
亚设网
分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货币金融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

徐诺金表示,根据经济运行的恢复态势,货币政策要适时适度择机回归常态,不能再像去年应对疫情冲击时那样松和放。随着经济恢复势头的上升,货币政策向常态边际调整,市场利率出现变化,甚至有所提升的现象应该说是正常的。从去年6月以来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提升解读货币政策的“边际趋紧”有其合理性,这也正好说明货币政策操作对市场的传导是有效。

报告还提出,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徐诺金认为,虽然今年通过直接降低利率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可能不及去年,但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两项直达实体政策工具延期、银行减少贷款收费等措施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从而继续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行。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央行郑州中支行长徐诺金: 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适时适度有效

当前货币政策适时适度有效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不急转弯”?去年6月以来,市场利率有所提升,出现了边际趋紧态势,“不急转弯”也要“转弯”,当出现哪些变化时,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弯”,量、价是否有一些参考指标?

徐诺金:关于今年的宏观政策取向,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以及近期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均明确今年的货币政策思路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所谓不急转弯,是指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仍在全球持续,近期国内疫情可控,但也有零星散发,经济可持续性增长面临挑战。易纲行长1月26日也明确表示,不会过早地放弃此前发布的支持政策。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操作上更加注重精准有效,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保持量价合适,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你所说的所谓不急弯,也要转弯,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的。但正确说法应该指根据经济运行的恢复态势,货币政策要适时适度择机回归常态,不能再像去年应对疫情冲击时那样松和放。随着经济恢复势头的上升,货币政策向常态边际调整,市场利率出现变化,甚至有所提升的现象应该说是正常的。从去年6月以来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提升解读货币政策的“边际趋紧”有其合理性,这也正好说明货币政策操作对市场的传导是有效。但由此解读为货币政策的转向,这种解读可能为时尚早,具有片面性。

从信贷市场的定价基准看,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自去年以来已连续11个月保持不变;从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看,存、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总体稳定。从实际情况看,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投放的贷款利率仍保持下行趋势,1月份,河南省一般贷款利率5.8%,较去年末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14个、0.49个百分点。货币市场利率不仅是货币政策变化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变化的反映。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利率有所上行,主要是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调整相对滞后的反映。随着市场主体预期逐步回归到正常化的货币政策预期轨道上,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将进一步调整变化,货币市场利率将逐步趋于均衡水平。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银行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这意味着货币政策首先要确保保持币值稳定,包括保持对内物价稳定和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同时,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将就业纳入考量,兼顾防范风险,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货币政策需高度关注实体经济运行的边际变化,以及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态势,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等的动态平衡。因此,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还是挺大的。

基本匹配不等于完全相等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如何理解基本匹配,是否意味着增速相等?预计2021年M2、社融、名义GDP增速的走势如何?

徐诺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这一中介目标锚定方式,有利于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跨越经济周期稳住货币总量,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为宏观政策实施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锚”,使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向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速靠拢,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债务增速的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一锚定方式实际上将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机制内嵌进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中。

在操作上,“基本匹配”不意味着“完全相等”。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治理需要略高或略低于名义经济增速,体现逆周期调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名义经济增速、潜在产出和经济增速目标。例如,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偏离潜在产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参照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速,2020年12月末M2增速为10.1%,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13.3%,支持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再者,基本匹配是中长期概念,不是短期概念,是按年度做到基本匹配,而不是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匹配,以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从主要指标走势看,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同比数据的基数扰动将会较大,GDP增速可能较高,容易导致“基数幻觉”。而2020年货币政策发力较早,因此第一季度可能出现高基数基础上的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与低基数基础上的经济数据同比增速走高的背离。只要从以上几个角度正确理解“基本匹配”的含义,就能认识到金融数据是在高基数基础上的增长,贷款、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并不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是稳固的。

《21世纪》:2017年前后,央行提出M2 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已明显下降,M2 指标的意义明显减弱。近两年依然把M2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且和名义GDP增速项关联。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徐诺金: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加快改革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影响货币总量的因素更趋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确有下降趋势。为更好地适应宏观金融监测和调控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1月开始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统计,并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提出。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既包含表内贷款,又包含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等,反映的是指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它与M2分别代表了金融体系的资产方和负债方,社会融资规模主要从金融机构资产方进行统计,而M2属于金融机构的负债。二者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从不同方面反映货币政策传导过程,都有特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把二者综合起来分析,对总体形势判断和决策意义更大更好,因此虽然有了社融指标,也没有必要取消M2。

推动融资成本下降要综合施策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如何理解这里的“实际贷款利率”(是否包含通胀)。去年贷款利率下降主要由政策利率及LPR下降带动,今年货币政策不急转弯,意味着政策利率大概率不会下调,今年如何才能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徐诺金:这里的实际贷款利率要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的角度去理解,既包括贷款合同利率,也包括其他的一些融资成本,如担保费、评估费等。这与经济学中经常谈到的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是两回事。

2020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实现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其中,通过深化LPR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约5900亿元,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让利460亿元,通过两项直达实体政策工具让利约3800亿元,此外,银保监会还通过督促银行减少收费、支持债转股等方式实现让利。

人民银行通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取得明显效果。2020年12月,我国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同比分别下降0.3个和0.1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降幅大于LPR降幅。

目前在多项政策措施的支持带动下,企业贷款利率已经处在相对较低水平,随着经济逐步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企业信贷需求逐步回归正常水平,货币政策也将适时转为正常节奏,但不会“急转弯”,会延续“稳”的基调,今年政策利率和LPR很可能不会下调,虽然通过直接降低利率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可能不及去年,但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两项直达实体政策工具延期、银行减少贷款收费等措施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从而继续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行。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推动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一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窗口指导,综合使用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提供充足流动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贷款与市场主体实际资金需求相匹配,提高企业的融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落实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延期,引导金融机构用好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继续为实体经济让利。

三是继续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指导金融机构全面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并将LPR纳入FTP,全面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引导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小微、民营企业,降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

四是继续发挥自律机制的监督约束作用,有效规范金融机构的定价行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存款管理,进一步规范存款产品创新,提升自主定价能力,稳定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为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释放空间。

大中小银行应互补合作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3年提出相关指标。传统上,小微企业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国有大行下沉后是否会对中小银行形成压力,二者如何错位竞争?

徐诺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灵活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系统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普惠小微企业余额15.1万亿,同比增长30%。2020年12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5.08%,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全年银行业累计对7.3万亿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同比增加1.6万亿。

在人民银行有力推动下,各金融机构下沉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此过程中,大型商业银行服务重心下沉,确实给中小型银行带来一定的经营压力。但是这种竞争有助于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的各自比较优势。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相对较低的筹资成本,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有强大的客户服务平台和后台数据整合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科技赋能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发展。中小银行贴近社区、企业,更容易收集和运用市场主体的“软”信息,以及创新服务当地的针对性金融产品,经营管理更灵活,决策链条更短,更便于为普惠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从总体看,这都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和质量。

下一步,应引导大中小银行按照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错位竞争更好服务普惠小微企业发展。

一是加快优化转型。引导大型银行发展更多线上银行,创新更多线上产品,以资金批发服务模式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发展。中小银行要优化零售服务方式,合理设置和优化物理网点,加快数字化转型,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切实满足普惠小微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二是突出特色化经营。推动大型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普惠小微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打造个性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场景,满足普惠小微企业“短、频、急”特点的合理资金需求。

三是精准营销客户群体。引导大型银行利用拥有客户群的优势,大力发展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通过供应链延伸金融服务范围,强化对整个领域的普惠小微企业“首贷”和“续贷”支持。引导中小银行进一步下沉市场,聚焦特色业务,提高审贷效率,结合当地产业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创设信贷产品,更好地服务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更为广泛和分散的普惠小微企业。

四是提高科技赋能。继续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对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研发投入,依托大客户批量服务、大数据精准服务等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融资。推动中小银行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科技力量积累,有效利用政府部门各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对普惠小微企业的线上授信业务。

五是加强互补合作。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不仅要进行错位竞争,更要相互扶持实现双赢。中小银行可以作为大型银行的资金零售渠道,通过开展联合贷款、转贷、资金批发等模式开展业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普惠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要压实责任

《21世纪》:2020年是金融风险收官战之年,三年风险攻坚战已告一段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未来还面临哪些金融风险,如何处置?

徐诺金:2018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金融委的统筹协调下,人民银行会同各有关部门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稳妥处置了部分中小银行风险,集中整治了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领域金融乱象,有效防范应对金融市场波动和外部冲击。经过三年集中攻坚,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运行更加稳健。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年,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平衡好金融风险防范和服务实体经济关系,防止金融脱实向虚、推动金融回归本源是必须要认真处理好的重要命题。但当前,疫情影响不确定较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金融风险外溢呈现新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用风险较高。受疫情冲击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一些大型企业出险情况增多,部分房地产企业负债较高,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不容忽视。二是疫情导致的金融风险可能具有滞后性,后期不良贷款存在上升压力,需关注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所显现的情形。三是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私募基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风险不容忽视。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统筹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加强风险排查,做好风险应对,完善风险防范处置长效机制,在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释放上下功夫,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把握好风险处置的原则和基本方法。要按照稳中求进、市场化法治化处置、在线修复、压实各方责任的原则,推动金融风险处置,及时出清问题机构。

二是明确风险处置优先序,做到心中有数。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找准突出风险点,把握处置重点和优先序,高度关注重点金融机构和部分重点领域风险,大力规范整治重点业务。

三是进一步加强风险排查和识别。不断完善风险监测手段,拓宽风险监测视野,高标准构建风险预防预警体系,综合运用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存款保险差别费率、现场核查、压力测试、大型企业监测等工具和手段,切实摸清风险底数,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推动早处置。

四是突出抓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要压实各方责任,通过风险提示和预警,压实地方政府的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特别是问题机构的股东责任,压实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推动高风险机构风险化解。

五是完善风险处置的长效机制。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要承担好牵头单位责任,发挥好“传达人”“协调人”作用。利用地方协调机制,推动农信社改革、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等工作。大力推动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健全债权保护机制,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营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作者:杨志锦 编辑:曾芳)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