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天府银行行长黄毅:中小银行可通过四大方式应对不良下迁

财经
2021
03/11
00:34
亚设网
分享

2021年两会期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十四五”规划、抗击疫情等话题成了金融领域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银行行长黄毅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回应了这些热点问题。他表示,在新冠疫情的冲击影响下,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实属不易,这与去年银行业面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系列纾困政策有密切关系。

面对可能出现的资产质量下迁,黄毅代表认为,中小银行可从以从稳存量、搭平台、调结构、化不良四大方式进行应对。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给银行带来的机遇,黄毅认为,主要是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绿色金融。

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21世纪》: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难,预计对银行的利润和不良产生多大的影响?在抗击疫情方面,天府银行做了哪些工作?

黄毅:我行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坚守“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在专业特色、便捷服务、科技高效等方面深耕和拓展,为中小企业、广大民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2020年,我行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4.46%,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比上年平均水平降低0.39%,向实体经济让利约3.8亿元。   

一是精准纾困中小微企业,为市场主体提供复工复产所需的金融支持。快速响应战“疫”所需,通过降息续贷、灵活展期、调整分期还款计划等“硬核”措施精准施策,保证对中小企业不抽贷、不断贷,支持复工复产。

二是将政策鼓励的行业和区域作为服务主阵地,为实体经济投放更多信贷资源。响应政策导向,全面支持“5+1”现代产业和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将信贷资源投向地方经济大力发展的行业,例如“新基建”相关行业、现代服务业、医药医疗、批发零售、文旅、教育等;发挥在四川省内“点多面广”的优势,对三、四线城市和县域象征的信贷投放不低于全行信贷规模的30%。

三是积极推进银政合作、风险分担,助力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我行积极探索针对有“核心技术”、“轻资产”特征的创新型科技小微企业的融资解决方案,通过绑定“高新小微企业+高级知识人才+优质上游订单”作为核心风控逻辑,结合风险补偿机制进行风险分担,研发小微企业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小微科创贷三款专属产品。

四是依托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普惠金融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我行突破线下场景,整合在线实时视频、人脸认证、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打造互联网视频运营系统,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实现远程视频服务的城商行;加快对接政府数据和线上办事平台,实现成都、南充、贵阳的不动产中心系统对接,实现线上办理抵押登记;积极参与“银税互动”,率先成为四川省首家与四川税务数据直连的城市商业银行。

《21世纪》:疫情催生了线上经济的繁荣,金融科技也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天府银行对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展有何规划及目标?

黄毅:2008年,四川天府银行将IT确立为四大发展支柱之一,并开始在金融科技快速展开布局:2013年启动移动互联网、2015年布局大数据风控、2017年正式成立智能网点实验室、2020年开始打造科技特色银行,按照“领先一步”的思路,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创新产品、搭建平台和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以“人才+战略+产品+IT”为主要支撑的核心竞争力。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我行主要有以下规划。

一是加大投入,持续积累,加快内部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战略投入、一场持久战。因此,需要持续加大数字化投入,加快内部人才培养。二是搭建智能平台,加强线上精准营销和风险防控。三是提供远程服务可视化和线上渠道整合共享,为用户提供多渠道互通联动、安全一致的服务体验。四是开发合作,寻求转型突破口。加强合作共赢、创新模式与产品,通过强化跨界合作来弥补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通过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使自己在金融科技时代持续抢占先机。

《21世纪》:城商行之间,受区域经济和各自管理水平的差异,银行业分化也很明显, 在你看来区域性银行如何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进行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

黄毅:作为区域性银行,我行坚守服务中小微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强化基础业务,同时聚焦家庭特色银行、健康特色银行、科技特色银行、黄金及贸易特色银行业务,通过搭建与中小微企业共建共赢的平台,聚焦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同时,我积极依托深入小微企业终端的垂直产业平台,嵌入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配合小微企业货物采购、销售等经营周期的互联网平台运营活动,支持随借随还,批量转化场景客户为交易客户,提升获客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和付息成本。

四大措施应对不良下迁

《21世纪》:近年来,银行业“黑天鹅”频繁出现,尤其是部分城商行风险事件暴露,整体看城商行的资产质量也较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更差,你怎么看待城商行的风险状况?对于区域性银行的风险化解,你有何建议?

黄毅: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不良贷款率1.92%,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从数据表现来看,在新冠疫情的冲击影响下,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实属不易,这与去年银行业面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系列纾困政策有密切关系。

面对可能出现的资产质量下迁,中小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一是稳存量。全力支持有核心技术、有优质产品、有供销渠道的存量授信客户的正常经营,持续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继续通过降低贷款利率、调整付息周期、适度延长还款期限、提供无还本续贷支持等方式助力企业正常运营。

二是搭平台。可充分整合现有客户资源,借助在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构建生态圈,帮助部分有核心技术、有优质产品但缺乏市场渠道的借款人重新建立稳定的供应链条。

三是调结构。可结合市场行业新生需求,主动调整新增授信业务投放策略。可加大对物流、线上教育等在疫情影响下形成的新生需求产业以及医疗健康、新能源汽车等受疫情冲击不大的行业进行合理的信贷投放。

四是化不良。中小银行应持续加强不良信贷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处置效率。

“十四五”规划带来的机遇

《21世纪》:本次两会,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纲要,从中期和远期的目标中,能看到银行业的哪些发展方向和机会?

黄毅:一是银行业要响应国家号召,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切实解决其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全球经济下行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对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冲击极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如何让银行深入到产业端整合资源建立平台,从产业的细分领域提供垂直的金融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将成为银行业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是借助“数字经济”的浪潮,让科技赋能行业发展。疫情期间,我行结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上线了企业手机银行、在线支付结算、在线融资、在线资金管理、线上延期还款申请等,通过加快推进金融服务的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效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促进了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尽管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在疫情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对产业端的支持和渗透仍远远滞后于零售和消费端,银行数字化转型尚未能与产业端有效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金融科技企业和中小银行应加大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对产业端的支持和渗透,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与产业端有效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推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三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提出了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银行业应成为推进碳中和的主力军,从金融端入手,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四川天府银行于近日正式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成为西部首家签署该原则的银行。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倾斜信贷资源,拓展绿色产业链,优化绿色金融服务。

《21世纪》: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给成渝地区银行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你有什么建议?

黄毅:在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三大增长极情况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在西部打造的新的增长极,将使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均衡。经济增长极需要金融发展与之配套。目前,成渝经济圈的金融基础和布局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经济圈相比还存在明显的短板 。

我认为,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规划,支持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由国家层面出台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政策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推动区域内法人金融机构跨区域展业、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两地金融机构协作、共同创新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推进区域市场互联互通、完善金融政策协调机制。

二是培育一批能承载区域长远发展的金融主体,如由成渝两地共同发起或将符合条件的区域型城市商业银行升级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成渝经济圈培育一批能有效支撑区域发展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等全国性金融法人机构,从而带动区域产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是强化成渝经济圈金融交易功能。在区域内发展证券、资产、商品、权益等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争取设立一批新型交易市场,吸引各类要素在成渝经济圈内交易,对成渝经济圈集聚和优化配置全国乃至全球资源,为区域经济圈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了支撑。

(韩明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