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强调,很多地方搞乡村建设,出了一些问题。在工作中一定要明白,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照顾他们的感受,要体现他们的需求,不能主观来判断,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仅就笔者目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实地调查情况看,足以说明唐部长的发言击中了乡村建设过程中工作偏轨的要害,而且句句都是大实话。
弃之不用的“公厕”
“厕所革命”声势浩大地在农村推展了三年,国家对此投资巨大。从全国来看,除了少数省份农村采取了一户一厕的方式建造外,绝大多数自然村都是按一村一厕(公厕)与两厕的方式布局。“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新建公厕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标志性景观,的确改变了村民在土坑或者自家旱厕简单“拉撒”的陋习以及由此造成的农村多点面污染的现状,农民讲究卫生的文明意识与习惯也得以加强,但从眼下农村新厕的利用效率与实用价值看,的确算不上是一个“实事办实”的产品。
由于不少村庄至今没有用上自来水,或者说即使用了自来水但供水设施也没有延展到厕所体内,导致许多农村新建厕所都是旱厕,粪便堆积在池中不仅发出刺鼻的臭味,而且一到夏天蚊蝇横飞,村民皆绕行避之。即便是那些安装了抽水马桶的公共水厕,因缺乏地下排污系统,粪便也都流进化粪池中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同样成为了集中性污染的新发地。正如新华社在年前对沈阳市农村的调查发现一样,花费了不菲财力建起的农村大量厕所不是成为“尬厕”,就是沦为“无人厕”,利用价值极度之低,最多只是成为村级公共管理的“形象工程”。
换了污染“马甲”的
池塘
长期以来农村各家各户一致性将所有垃圾倾倒进环村的塘堰中,久而久之,原来清澈见底且寄托着许多游子儿时美好戏耍记忆的塘堰被悉数填埋,成为了老鼠苍蝇纵横驰骋的乐土污地。出于整治农村环境与重建水利设施(原有塘堰先为水源囤积地与耕地浇灌源)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拿出了不少资金与资源致力于农村被埋塘堰的清挖与恢复,就笔者的籍贯湖北省来说,不仅多达7万余名省、市、县三级机关干部下沉到2.6万多个村开展“挖万塘”活动,而且近一年半的时间总共投入了80亿元的真金白银,最终才有了20万口“当家塘”面目的再现。
可是,我们在看到一口口塘堰重新盛进清水的同时,却同时发现并没有达到“好事办好”结果的尴尬。从塘堰中清挖出来的变黑垃圾并没有运送出去集中处理,而且就地倒置在了旁边的耕地上,形成了对宝贵农田资源的野蛮覆盖与碾压吞噬;同时,深埋数年的垃圾中很多是塑料甚至农药瓶等不可腐烂物,重新暴露于阳光之下在暴晒之后必会形成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而更让人担忧地是,因为农村根本没有地下管网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还将以新的形式汇入塘堰之中,好不容易清理出来的塘堰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重新退化为黑水污池。
成为“鸡肋”的公路
村村通公路是乡村振兴带给农村的最大物理变化,平日里农民走亲访友与赶集赴市因此变得更加顺畅方便,农村产品也得以在这一基础设施的衬托下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地区的村级公路都是在特殊条件下构建而成,且其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风化或者说市场的需求而得到任何维修与改建,许多地方的农村公路如今已是破相百出,车辆行驶极不方便。
当初村级公路的建设采取的是公共财政补贴与农村家庭集资的双向途径,但由于很多家庭出资能力非常有限,财政也因欠账太多而拿不出更多资金,因此乡村修路最终在许多地方只铺设了仅仅只有3米宽左右的路基,很难容得下两辆车的顺利错位,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路边的泥塘或沟渠中,造成事故。因此,出于安全需要,每每看到对方有车辆过来,自觉的一方或许选择缓慢倒车让道,但遇到互不谦让的司机,不是双方死耗在各自对面,就是争吵得面红耳赤。村级公路成为了农村矛盾的引爆地。
不敢饮用的自来水
自来水是乡村基础设施构成中一大亮丽的板块,相比于原来农户从附近河塘中的所取水源而言,自来水肯定要卫生清洁了许多,但笔者调查发现,对于用起来格外方便的自来水,农民除了用于浇地以及漱洗外,根本不敢直接饮用,很多的人家不得不安装净水设备,或者另外购买桶装水,农民消费成本因此不减反增。
完全不同于城市家庭的自来水来源于自然界的大江大河并经过了严格的后续净化与处理,农村中的自来水则取自集中开挖的大型水井,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农村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牲畜养殖污染以及生活污染等多重污染源的侵害下,农村地下水的清洁安全度已经每况愈下。按照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对国内28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农村地下水的最新采样检测结果显示,农村水井中含有1300种有机微污染物和25种金属,其中锰和硒严重超标,检出的42种致癌物中包括了38种有机微污染物,积累的致癌风险超过了万分之一。当然,知识有限的农民可能很难获到这样的信息,但看到最近几年自己身边癌症病人日益增加的残酷事实,他们不能不对这些没有进行过滤处理的自来水多出一分设防与戒备。
系统化战略推进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急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如加宽路基路面、将旱厕改成水厕以及添加供水净化设备等,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科学编制农村基础设施的中长期专项规划,采取系统性与整体化的程序推进,首当其冲就是须将农村地下管网提到开建日程,没有这一厚实基础做保证,再好的地面设施都只能是寿命短暂且缺乏实用价值的花架子。对于公共财政来说,农村地下管网建设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但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拉动力也不可小觑,而且相比于零敲碎打然后不断补漏以及污染—建设—再污染—再建设的累积成本,一次性投入建设功能完备的地下管网设施也要经济与实惠得多。另外,鉴于农村地下管网耗费耗时颇多巨大的现实,作为过渡性措施,必须在农村配置好功能完善的粪便、垃圾等污染物流动处理设施,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与形成新的病灶。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产业兴旺的支撑,同时还要与产业振兴紧密协同与同振,如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打造智慧农业以及绿色养殖业和数字化物流等,从一开始就将农村的生产、加工、运输以及消费纳入到生态保护范畴,突出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先导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应当如同城市那样创建常态化的监管与保护制度和机制,比如可以参考许多地方推行的河长制与林长制,对农村公厕、公路以及塘堰等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维修明确各级责任人,并出台必要的乡村环保督察制度等。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