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46岁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德里克·肖万用膝盖压颈长达近9分钟后不治身亡。此事随后在全美乃至全球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反种族歧视和反警察暴行抗议浪潮。
在距离案发已经9个多月、且比原定计划推迟一天后,弗洛伊德案终于在当地时间9日进入了审理程序。被告肖万目前被控二级谋杀和过失杀人罪,之前被撤销的三级谋杀指控也可能被恢复。而肖万本人已明确表示将提出“无罪”辩护。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截图
鉴于不久前纽约州检方刚刚对因暴力执法致非洲裔男子丹尼尔·普鲁德死亡的7名警察全部免于起诉,在此次弗洛伊德案开审前一天,大批示威者便聚集在明尼阿波利斯市法院外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将“杀人”警察肖万绳之以法。
△数百民众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举行抗议示威
为此,如临大敌的当地各级政府总共花费了100万美元安保资金,同时派遣了20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和至少1100名执法人员来保护审案过程。
△美国“犯罪报告”法律信息网(The Crime Report)报道截图
一起刑事案件的审理拖延了如此之久且如此兴师动众,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案具有超高的关注度,且被告又是享有所谓“有限豁免权”的美国警察。
当弗洛伊德们遭遇“有限豁免权”
长期以来,美国警察针对少数族裔的暴力执法事件屡见不鲜。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有近1000人死于美国警察的暴力执法行为,而涉事警察却鲜被追责。
△《华盛顿邮报》警察暴力执法数据库截图
让美国警察杀人后能够轻松脱罪的,就是所谓的“有限豁免权”。根据这一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82年确立的法律原则,警察等公务人员的行为在使他人受到伤害时,只要该行为不违反“一个理性人应该知晓的宪法和法规”,就可以免责。
多年来,这一特权保护了无数美国警察,使得起诉警察滥用职权几乎毫无可能。正如《福布斯》杂志指出的:无论是加州弗雷斯诺警察被控盗窃22.5万美元,还是爱达荷州特警队把催泪弹射进一名无辜母亲的家中,再或是佐治亚州一名副警长在瞄准家里的狗时意外射杀了一名10岁男孩……最后都得到了“豁免”。
△福布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芝加哥太阳时报》的文章称,尽管弗洛伊德之死的细节震惊了持不同政治观点的几乎所有美国人,但其家人去年7月提起的诉讼必须先过“有限豁免权”这道关。但考虑到“这一广受批评的法律原则已被证明是警察暴力受害者维权的障碍”,弗洛伊德家人在法庭上“可能不会有什么机会”。
△《芝加哥太阳时报》报道截图
就连美国首位少数族裔女副总统、时任国会参议员的卡玛拉·哈里斯在弗洛伊德事件发生后也曾承认,在美国当前司法环境下,对警察追责定罪并不容易。
哈里斯:“我认为,弗洛伊德之死的证据毫无疑问可以支持对肖万的起诉,但是定罪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作为‘社会契约’的一部分,陪审团依然会倾向于相信警察。这也是以前此类案件原告都会遇到的困难。”
有谁敢碰这项用了40年的“警察特权”
既然“有限豁免权”遭到如此广泛的反对,为何至今仍在充当着美国警察的“护身符”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院教授乔安娜·施瓦茨指出,虽然很多支持“有限豁免权”的论点已经被证明完全错误或者根本无法求证,但美国的保守派政客却抱着它们不放。而如果没有这项特权,警察暴行的受害者提起民权诉讼会“更省时、更便宜、程序也更简单”。
△《坦帕湾新闻时报》报道截图
为回应各界对美国警察种族歧视和暴力执法的关切,美国国会众议院近日再次通过了曾于去年6月通过的《乔治·弗洛伊德警务改革法案》,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彻底改革“有限豁免权”。但因争议巨大,这份去年未能在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表决的法案此次仍然命运未定。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截图
目前围绕这一法案,支持和反对意见明显以两党划界。民主党人对法案全力支持;但很多共和党议员认为,改革“有限豁免权”会使针对那些“忠实履职”的执法人员的诉讼变得更容易,从而伤害他们的执法积极性。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截图
实际上,围绕“有限豁免权”的分歧在不同种族之间同样分野明显。一项最新民调显示,64%的非洲裔受访者认为弗洛伊德死于“谋杀”,而只有28%的白人持相同看法。
△“讲述者报告”新闻网(teller report)报道截图
就目前形势而言,这场美国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审判仍然悬念重重。但在舆论看来,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美国根深蒂固的警察暴力和种族歧视问题并不会因为这一起案件而得到解决。
弗洛伊德家人的律师本杰明·克伦普日前受访时强调,改革“有限豁免权”并不是要剥夺警察的正当执法权,而是要给受害者诉诸法律的机会。“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因为这是在允许坏警察从事应受谴责的行为,就像我们在弗洛伊德以及数百名非洲裔被杀事件中看到的那样”。
△美国《国会山报》报道截图
策划丨王坚
撰稿丨单立娟
编辑丨林维 王雨芊 闫明
签审丨郑磊(博客,微博)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刘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