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一直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2020年金融系统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并强调要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今年要如何保持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支持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全国两会期间,针对这一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央行系统人大代表。
用足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
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经济规律,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并实施了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包括30条金融支持政策措施、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一系列支持措施,有力地对冲了疫情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不利影响。
总体来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年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2020年12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的利率为5.08%,比2019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共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万户,同比增长19.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受访的央行系统人大代表都谈到,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稳妥调整和接续特殊时期出台的应急政策,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工具支持力度保持不变,以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建议,今年要用足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健全激励相容机制,推动金融资源汇集制造业、民营小微等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增强政策的精准性、直达性和普惠性。
“2020年人民银行先后出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转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凡贷必抵’理念有所突破,信用贷款占比逐月提升,首次贷款占比明显提升,无还本续贷、3个工作日内换旧借新等续贷效率明显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张智富告诉记者,这些专项政策期满后,其间形成的好做法、好成效要巩固延续,同时要做到有序退出,有接续或替代支持政策。
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为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建议,要深入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银行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普惠金融条线资源配置和考核机制,促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在张智富看来,银行机构要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政策,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继续精简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流程,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同时,要强化金融科技运用,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提高获取小微企业综合信用信息效率和判断信用风险的精准性。
在健全金融服务考核评估机制方面,徐诺金建议,要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全面评价,构建长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各项减费让利政策要求,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并通过单列小微信贷计划、实施内部优惠转移定价、落实尽职免责等措施完善内部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基层行和信贷人员开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内在动能,持续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此外,徐诺金还谈道,要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弱化盈利考核,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担保额、降低担保费率。推动地方政府设立转贷基金,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过桥成本。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提高财政奖补支持。
为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原党委书记杨小平对记者表示,要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鼓励引导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增强金融机构稳健性。
(苏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