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高校短板,教育大省和“名校洼地”都急了

财经
2021
03/15
08:38
亚设网
分享

近段时间,不少地方官宣“十四五”将发力高校建设。

高教“洼地”山西发布《关于推动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提出今后5年,要重点推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3所高校率先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

高校数量排名全国倒数的海南也表示,将加快推进几个重点教育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累计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40所以上。

省内高校云集的江苏,也出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定下未来5年的具体目标:进入全国前列高水平大学达20所,其中省属高校达到11所。

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代表、委员也纷纷就地方高教发展建言献策。

“请教育部支持福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进一步扩大‘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规模,向新兴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布局”;“支持山西再增加1-2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中”……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甘肃、福建、浙江、宁夏、山西、贵州、海南、河南等在内,至少有来自8个省份的代表或委员就此发声。

2020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这项备受瞩目的计划也将迎来动态调整。不久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公开表示,2021年将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激烈竞争下,谁有望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高校竞逐,对未来的区域经济格局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止“东强西弱”

在很多人印象中,我国高校资源不均衡,更多体现在东西差距上。但有意思的是,这一次“急”的,并非都是甘肃、贵州、山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也有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发达省份。

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分省份来看,高教资源分布与划分人口分布的“胡焕庸线”暗合,西部地区整体排名靠后。

补高校短板,教育大省和“名校洼地”都急了

其中,有8个省份各拥有120所以上高校,处于“第一梯队”。从高到低分别为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及河北,均位于“胡焕庸线”以东。

高校数量在60所及以下的,同样也是8个省份。除天津和海南外,其他清一色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

进一步结合经济总量,许多发达省份也存在高教资源“相对匮乏”的尴尬。按照2020年各省份GDP从高到低排列,经济体量靠前、高校数量却明显偏少的,浙江和福建首当其冲。

为此,全国“两会”期间,不乏代表、委员为当地发声。

例如,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院长崔田指出,一批新兴的区域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宁波等,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少、层次不高,全国高校布局不够合理。他建议,进一步扩大“双一流”高校建设规模,向新兴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则表示,福建仍存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足等问题。他建议“支持福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举办1-2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补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盼盼食品集团总裁蔡金钗干脆直接摆出一组数据:福建本科院校数排在全国第17位、东部9省市第8位;国家级“双一流”高校仅2所,排在全国第16位、东部9省市第8位……由此他认为,福建高等教育仍然比较薄弱,提出支持福建“双一流”高校建设等建议。

弱省“补课”

高校与地方共生共荣,早已是共识。校地合作涉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产业发展;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关乎人才留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的“校友经济”,影响引资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教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经济发展深受掣肘的省份,自然着急非常。山西就是一个典型。

补高校短板,教育大省和“名校洼地”都急了

图片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官网

总量上看,在中部六省中,2020年GDP排序与高校数量排名完全一致。其中,山西经济总量垫底,高校数量同样排名倒数第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山西也是六省中高校数量唯一低于100所的省份。

质量上看,在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山西无一所大学进入百强;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全国共137所大学上榜,山西仅有太原理工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补高校短板,教育大省和“名校洼地”都急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有多急,可想而知。实际上,更多的努力早已开始。

先给政策:早在2017年,山西就提出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

再给资金:有报道显示,2017年山西安排近70亿元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置换高校债务,支持高校发展和“1331工程”建设。这也是山西历史上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规模投入。过去几年,山西几所高校的经费收入都有较大增长。

还有人才:2017年从国内高水平大学选调8名优秀专业人才,挂职本省高校;2018年,时任北大校办产业管理办主任黄桂田从正处到正厅连升两级,“空降”山西大学担任校长;2020年,太原理工大学又从浙大挖来“网红教授”郑强担任党委书记……

除了山西,另一个格外积极的省份,要数位于西北的甘肃。

虽然有传统强校兰州大学,但除此之外,当地高校总数并不多。更紧迫的是,西北地区高校师资流失严重等问题此前就已引起不少关注;近期,西北人才不仅“东南飞”,更已开始“西南飞”的新趋势,再度引发热议。

为此,甘肃一方面在为增加大学数量努力——当地“十四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建设。

另一方面,提升当地高校质量的呼声也不小。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提出,“作为省属院校的西北师范大学,由于甘肃自身经济欠发达,所获投资非常有限,建议国家把西北师范大学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

强省“攀峰”

相较而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即将开启,此前已经尝到“甜头”的省份,也期待着“锦上添花”。江苏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GDP常年排名全国第二的省份,江苏高校资源也十分丰富。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江苏高校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不仅“量大”,而且“质优”。目前,江苏“双一流”建设高校共15所,仅次于北京,比上海还多1所,是隔壁浙江的5倍。

补高校短板,教育大省和“名校洼地”都急了

即便如此,江苏仍在谋求“更进一步”。

3月2日,《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公布,提出未来5年将启动实施“高峰计划”:到2025年,江苏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前列的高水平大学达到20所,其中省属高校达到11所,省属高校中新增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

目前,江苏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9所为部委属高校,6所为省属高校。要实现目标,意味着江苏至少还需要扶持5所省属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

这背后,一方面是着眼于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上争先进位,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优势;而更深的考量,或许在于优化省内经济均衡度。

一直以来,与广东等省份相比,江苏经济强在均衡:领头的苏州GDP超2万亿,南京、无锡、南通3座城市GDP超1万亿,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但“相对不均衡”,一直困扰着江苏的发展:4个“万亿俱乐部”城市,3个在长江以南;苏北5市,4个经济体量不及6000亿元。

折射在高校资源上,据江苏省教育厅官网数据,江苏54所本科院校,有近30所都在南京;共10所部属高校,南京占了4/5。

为了补上省内经济和高校“双重洼地”的短板,当地“十四五”相关规划文件中提出: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争取扩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规模,让更多江苏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优先支持苏中苏北地区规划设置高等院校”。

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开局叠加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在高校资源的赛道上,一场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

(徐帅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