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农产品产地流通及“最先一公里”建设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悉,这是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后,农业农村部出台的首个有关农产品产地流通建设的调研报告。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补齐“最先一公里”短板:建设30个全国性和70个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提升田头市场仓储保鲜设施;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报告》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国家引导开展仓储保鲜设施建设的同时,农产品流通企业也在积极谋划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其中以阿里巴巴重投入模式最为典型,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近年来,阿里巴巴持续投入资金与技术,打通堵点、联结断点,构建开放共享的“最先一公里”物流体系,形成农产品冷链加工“产地仓”和乡村物流“县域共配”两种模式。
记者获悉,目前,阿里在全国已建成5个区域大型数字化产地仓,在县、乡打造若干直管仓,一年可将100万吨生鲜农产品直供全国餐桌。菜鸟乡村智慧物流共配项目已经在全国27省1000多个县域落地,设立县级共配中心1000多个,乡镇和村级共配点3万多个。8年来,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
《报告》总结,阿里巴巴“最先一公里”建设发挥了四个突出作用:产销主体的“链接器”,有助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融入农产品流通网络;防灾促销的“稳定器”,让农产品存得住、卖得出,2020年12月云南冰糖橙滞销,阿里仓配体系迅速响应,累计完成近5000吨采购;商品转化的“加速器”,通过产地仓智能化分选和包装,果品90秒钟变为商品,通过数字化流通和销售,48小时内从田间抵达餐桌;创业就业的“孵化器”,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就业的机会。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