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综合改革后,车险保费普遍下降。银保监会官网披露,今年1月车险保费收入741亿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近13%,车险在财险公司总保费的占比已不足50%。
车险业务面临增长瓶颈,加速布局非车险业务成为财险公司的共同选择。2020年,财险公司非车险业务原保费收入5339亿元,同比增长10.58%,占比达39.3%,较2019年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健康险、责任险、农险原保费收入位列前三,分别为1114亿元、901亿元、815亿元,同比增长32.62%、19.65%、21.28%。
虽然2020年非车险业务实现快速成长,但成长中的烦恼也不少。根据行业交流数据,非车险领域中仅有家财险、特殊风险保险和农险3个险种略有盈利,其他非车险险种均承保亏损,其中保证保险、意健险承保亏损分别为95.36亿元、38.45亿元。
对于大多数财险公司来说,非车险业务的开展仍然以传统模式和传统渠道为主,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不容易。产品同质化、核心数据缺乏仍是目前非车险业务面临的较大问题。
首先,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展业模式,各家公司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多数保险公司在业务开展上缺乏主动创新的机制、动力或能力,从而导致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未能从承保价格的竞争转到保险服务的竞争。
其次,不同于车险的强制化保险要求和全行业共享的数据平台,非车险领域至今仍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行业标准。在目前的非车险市场上,保险产品定价主要依靠经验数据来进行费率的厘定,难以通过客户的历史数据分析了解客户和其所处行业的真实风险,更无法完全掌握客户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风险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保险公司在业务定价上较为粗糙,业务的实际风险与保险公司判断的承保风险不相匹配,大大增加了保险企业的偿付风险。
因此,在财险公司向非车险领域转型过程中,需要险企具备更高水平的精算定价能力、风控能力以及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磨练出经营非车险业务的“金刚钻”。
“十四五”期间,非车险经营一要坚持“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加大对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的创新供给,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保障。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履行就业、民生、社会治理等社会责任,发挥商业保险作为经济“稳定器”的主业优势,将行业发展融入国家命运。创新经营,牢牢把握社会发展涌现的新机遇。
二要摒弃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走专业化管理道路。在非车险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渠道搭建以及培训体系和考核体系、风控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对业务的掌控能力。改进考核机制,确保基层愿做非车业务、敢做非车业务。
三要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非车险的发展需要集合全公司的资源来进行有效调配,各级机构内部应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分享的有效机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经济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保险经营不再局限于内部的资源整合,而要内外部资源一体化整合,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复杂的非常规业务,更要引入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此外,随着科技进步、跨界融合加速,保险公司也应积极整合第三方资源,通过科技赋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
(孟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