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委再规范大学生消费贷款 有学生发问:会影响花呗使用吗?

财经
2021
03/20
08:33
亚设网
分享

五部委再规范大学生消费贷款 有学生发问:会影响花呗使用吗?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蕾 “会影响到花呗的使用吗?”在武汉读研一的小雯(化名)不停地上网翻阅相关新闻和解读。

3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信息,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禁止非持牌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出生于1997年的小雯,除了自身是一名花呗等互联网消费贷款产品的使用者,还是一名从业两年的海外商品“代购”,客户多为学生或者初入社会工作的人。在她这里购买东西时,基本使用花呗等付款。新规同样引发网友热议,“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等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有业内人士表示,根据《通知》,花呗、借呗等是不能给大学生放款了,具体怎么整改还有待观察。《通知》明确,对于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

《通知》同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严守风险底线,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信用卡资深研究人士董峥认为,对于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回归校园的时机,但是思路要有所变化。

引花呗、借呗用户关注

“目前我的客户20%左右是在校学生,70%左右是刚毕业上班的人,因为我去年开通了商家收款码,支持花呗付款,发现基本90%以上的客户会选择用花呗付款。”为此,小雯十分关注上述五部委通知所产生的影响。

“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信贷服务”,对于小雯她们来说,可能较熟悉的就是花呗和借呗,其背后的运营公司分别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有关注互联网贷款的研究人士表示,“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表述不够准确,花呗、借呗是产品名称,其也有很多助贷行为,还要看背后的出资机构,小贷公司是不允许的,如果是银行或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且风控合规,还是可以的。

因为从事海淘代购,每个月能有1万多的额外收入,小雯自认是信誉极好且有消费能力的用户,但是花呗额度只有3000元。她表示因为海淘充值国际运费,外加日常购物、点外卖、打车等花费,不知不觉一个月就能用到1万多的额度,因此每个月要还五至六次花呗。“应该是花呗知道我还是个大学生,所以给的额度低,因为我妈妈基本不用支付宝,花呗的额度也有2万元。”

就小雯的观察,使用花呗的次数和额度,和年龄、消费需求等呈正相关。客户中的低年级在校大学生,使用花呗购买商品金额往往较低,比如买100块钱五盒的面膜,30-40块钱的口红。随着年龄增长,金额会有所提升。比如她认为消费能力很强的一名客户,是98年的在校学生,基本上每次都能在小雯这里买2000-3000的商品,每笔都是用花呗。

小雯发现,随着她的客户逐步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使用花呗的频次和额度明显提升,初出校园的人对于消费贷款的需求增长迅猛。“说实话,因为部分客户是我之前的同学,就我对她们的了解,刚毕业时应该用不起600-700一瓶的护肤品,但是这类护肤品在我这里反而非常畅销。“所以在学校期间,消费教育还是很重要的。很有可能因为额度、消费场景等被抑制的需求,走出校门显现出来,很容易就借贷过度了。”

总体来看,随着这几年身边陆陆续续发生的大学生高额负债事件,小雯及其朋友对于互联网消费贷款的态度是趋于谨慎,“花之前,会想想自己还不还得上。”

有大学老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作为高校教师,见过多起学生因多头借贷无力偿还等原因跳楼的极端案例,认为应该对不具有风险承受能力、收入能力的青年人进行风险测评、金融教育和控制贷款审核。

《通知》中也指出,近期,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大平台、支取方便的消费贷产品会是首选,金额的话不需要很高。”小雯说。

信用卡迎利好?

公开资料显示,加上上述《通知》,近十年,相关部委对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进行整治已经有三次。

2009年监管部门曾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提出“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附属卡除外),向已满18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即确认第二还款来源方已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2011年版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对前述《通知》的要求进行了相应规定。

董峥表示,自己在2010年之前,一直关注大学生信用卡展业和后续催收情况,发现如果不顾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价值观而盲目发卡,的确会导致很多问题发生,“这是一件需要带着责任去做的事情。”

基于上述政策和相关实践,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日趋冷落,大多数银行停止了学生信用卡业务。

但是互联网金融大潮之下,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鉴于此情况,2016年,教育部与原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

此次《通知》针对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案,即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同时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加强风险管理的条件下,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信贷业务。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机构应成为校园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发针对性、定制化的新产品,如提供额度、利率适中的信用卡、消费贷款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融消费观,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

董峥认为,对于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相关政策的确提供了有利的回归校园的时机,但是思路要有所变化:从过去以追求卡量为核心的业务模式,向培养未来优质客群的追求质量的方向转变,通过向大学生客群发卡,培养大学生客群健康的用卡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以“播种”的心态来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培育优质客户。

“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这块市场我们一直在关注,在吸引他们办卡、培养用卡习惯,开发合适的使用场景、创新活动等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某信用卡中心的员工如是说。

目前在校园发展信用卡等业务,尚存问题。晓惠(化名)是广东一所高校的老师,她不太支持学生办理信用卡。她指出,现在有银行为了业绩欺骗学生说信用卡是学校要求办的,很多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卡的利弊,就糊里糊涂递了表。同时,她也担心学生忘了还款影响征信,或者因为不懂法去套现信用卡等。“但是我也不抵制学生办理信用卡,因为即使不办信用卡,现在各种平台不同形式的消费贷款也会诱惑学生,问题是如何提供正规且合适的产品,同时做好相关的教育。”

上述情况,此次《通知》也有提及,指出要开正门,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