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逐渐走红,近期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热点。央行行长易纲近日表示,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在政策机遇之下,越来越多的银行涌入风口,积极探索相关业务,发行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承销碳中和证券化产品、拓宽信贷服务对象。
银行加码助力碳中和
3月21日,央行官网发布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的讲话中提到,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
业内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所产生的大规模的绿色投融资需求,将为有准备的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业务快速成长的机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陆续有银行传出落地碳中和金融产品、支持碳中和债券发行的消息。
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成功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三年期200亿元“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3.07%,所募资金将用于风电、光伏等碳减排项目,有效推动电力系统脱碳,助力实现能源系统跃迁。
据介绍,本次发行的“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获得全球投资人踊跃认购。其中,通过上海清算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92亿元,认购倍数8.19倍,主要投资人包括浦发银行(600000,股吧)、中金公司、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和工商银行(601398,股吧)等;通过中央结算公司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601288,股吧)、中国银行、建设银行(601939,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浦发银行等14家柜台债券承办机构发行,并由上述商业银行在柜面及电子渠道面向公众零售规模8亿元。
此外,近日,中国银行作为主承销商,为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国内首单碳中和证券化产品。3月16日,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南平分行与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国有林场签订林业碳汇质押贷款和远期约定回购协议,通过“碳汇贷”综合融资项目,为该林场发放2000万元贷款。这是全国首例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约定回购融资项目。
为了抓住碳中和为金融业带来的机遇,银行纷纷加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就银行还可以围绕碳中和如何创新而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指出,银行方面,可以创新适合于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开展绿色建筑融资创新试点,围绕星级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绿色建材等领域,探索贴标融资产品创新;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服务小微企业、消费者和农业绿色化的产品和模式;探索支持能源和工业等行业绿色和低碳转型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转型贷款。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银行还可以参与绿色发展基金,结合自身优势或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支持绿色中小企业项目投融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创新绿色信贷、投融资产品。从中长期绿色经济发展看,国内需要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银行在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专家建议加大需求方金融支持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银行业资深分析人士王剑辉指出,除了通过环境治理等方式达到碳中和,碳中和最主要的概念还包含了两方面,一是减排,即传统企业减少碳排放,二是替代,用没有碳排放的渠道来进行经营活动。
国内外气候变化专家的研究显示,中国有条件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随着碳中和战略持续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将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也成为业内共识。
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易纲指出,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元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
在王剑辉看来,相对减排而言,碳排放完全替代难度更大。如何降低替代成本问题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拥有新技术的企业生产出来的替代产品成本较高,很难实现与传统能源等产品竞争的规模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光要支持生产企业方,更为重要的是要支持需求方,一旦让需求方能有持续的增长和稳定的发展,对上游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都会有很强的持续性支持。
“对碳中和产品和服务提出需求的,特别是需求份额较大的企业,也应该获得一定的资助或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因为这些需求方企业使用了光伏、风能等能源,这种能源可能比传统能源成本要高,对这些企业造成经营压力,如何使这种经营压力降到最低或者尽量缓解分散,是金融行业后续提供给金融服务方面要考虑的问题。”王剑辉如是说。
提升绿色项目“鉴别”能力
在政策支持之下,越来越多的银行涌入风口,进一步拓宽绿色信贷服务对象。而伴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速,在为碳中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方面,银行业尚有诸多问题亟待完善。
周茂华指出,发展绿色经济是大势所趋,国内绿色金融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但对银行来说还是比较新的领域,银行需要提升绿色项目“鉴别”能力,对绿色项目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银行要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并建立起一套绿色项目完整风控管理体系。
王剑辉指出,在银行介入碳中和相关业务时,需要甄别企业是否有“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多关注合规经营、财务、股权等问题,规避新的风险。在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除了要有顶层设计,银行还应该对绿色金融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实施标准。比如技术达到什么样标准的企业才能被认定为符合贷款目标的企业,还需要制定一些内部执行的规范。同时要确保专款专用,精准支持碳中和项目。
从行业监管来看,王剑辉表示,在实体经济转型、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在发展新行业、新技术的同时,尽量争取解决旧的问题,这是监管层要考虑的。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马嫡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