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论
以代跑腿为特点的骑手服务,不能留下“送货上门却不知货从何来”的隐患。
一则“骑手跑腿买7道菜仅一道是正品”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据报道,3月20日,湖北武汉李女士通过某平台“跑腿”点餐。但没想到的是,送来7个菜,仅1道菜系该店出品。对此,骑手称因担心超时,有6个菜是在外购买,并承认多拿了客人36元。而平台方面回应表示,已联系消费者提供先行赔付,停止该骑手的服务资格;该骑手已失联,当地警方和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送货上门却不知货从何来,这让习惯选择“跑腿”业务的消费者难免有所担忧。要知道,相比于较为传统的外卖业务,“跑腿”业务显然更具不透明性——外卖业务直接下单到店家,而“跑腿”则是将钱和需求发给骑手,骑手直接买好送货上门。
这意味着,如果点了一道没有门槛的家常菜,且包装上没有店家标志,就可能真不知道是哪家的。就如此事,如非顾客发现凉面分量不足而找商家核实,估计从头至尾都会被蒙在鼓里。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不仅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更暴露出涉事平台“跑腿”业务本身存在的系统性漏洞。
虽然骑手声称“当时距离店铺五六公里,来不及所以在另一家店点了菜”,但这显然不能成为私下调换饭店的理由。
骑手为生计奔波、赶时间可以理解,但尊重行业规范是从业的第一准则,不能以辛苦来博同情,进而成为投机取巧的“空子”,将矛盾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更何况,其一番偷梁换柱后,食品卫生安全能否保证也存疑。原本的大饭店可能变成苍蝇馆子,平台上明厨亮灶的照片可能给地沟油打了幌子……
“菜不知何来”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经济利益,也罔顾消费者的健康诉求。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从私换饭店到自取差价,一系列违法操作全凭一张假冒的流水单“打掩护”。这不免让人要追问:这么短的时间里,假流水单从何而来?这背后是不是存在“造假一条龙”?
就此看,“板子”打在骑手身上,也要打在平台身上,此事反映出,平台对“跑腿单”的监管约束还应更到位,避免给造假以可乘之机。
根据相关法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此事中,虽无法判定平台对骑手的行为是否“明知”,但漏洞被利用,平台也负有相关责任,该承担起相应责任,给消费者一个说法。
见微知著,一次“移花接木”,让我们不禁捏把冷汗。而要保证“跑腿”服务的真实性,不能仅靠一张流水单,还需平台提供新的凭证,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问题。反思此事,也提醒平台需及时修补相关漏洞,以更为周全、有效的监管约束,来避免类似的系统性风险,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保障平台长远发展。
□李有理(媒体人)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