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重下降、人口红利散去,专家支招中国制造业新机遇在哪?

财经
2021
03/28
12:34
亚设网
分享

3月27日,由民革中央、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主办的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在广东佛山举行,主题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国内制造业比重处于下降状态,正值转型期,人口红利散去,比较优势消失,我国制造业新优势在哪?如何阻止制造业比重继续下降?短板在哪,如何补缺?论坛期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以及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魏杰等出席论坛并回应了相关关切。

“阻止制造业比重继续下降”

“当下中国应该阻止制造业比重继续下降。”央蔡昉表示,但是制造业始终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最基础的部分。

据了解,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状态,降幅相较其他国家明显过快。其中,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峰值达到32.45%,随后出现趋势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究其原因,蔡昉表示,国内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弱化。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借助上一轮经济全球化,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制造业比重下降,出口增速也减慢,贸易依存度降低;制造业比重下降固然符合规律的现象。制造业比重下降与经济增长减速大体同步发生,互为因果。因此,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和提高潜在增长率,应当稳定制造业。

制造业如何稳定、壮大?蔡昉提出了提四个建议:拓展比较优势。从寻求产品贸易到立足于价值链贸易。工业部类完整是产业链安全和优势得基础,籍此牢牢嵌入全球价值链,加上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得优势所在;雁阵模型从国际版到国内版。国内版雁阵模型的关键是两效应互动。成本效应和规模效应。成本提高丧失传统产业,规模效应创造新产业机会,是沿海地区制造业新优势所在;从供给侧成本优势到需求侧优势。潜在消费者群体和销售市场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依靠成产率的提高保持竞争优势。

我国制造业新优势在哪?

“其实大家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也可看到制造业比重下降。贸易依存度下降,其实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是一致的。”蔡昉指出。

当人口红利期过去,我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消失,国内制造业面临如何在转型期寻找机遇。蔡昉表示,当代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大循环已从过去的产品演变成了价值链。“据统计,国际贸易的2/3以上已经是价值链模式。例如苹果手机,没有一个国家,甚至没有一个厂商,一个地区说自己具有生产苹果手机的工厂,你只能说我具有生产苹果手机某个部件,部分环节一个零配件比较优势。”

然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全产业分类,这意味着在不同的产业中,不同的价值链环节,以及不同的生产要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这样就应该紧紧嵌入到全球的产业链当中。任何恶意的脱钩都难以实现,这是中国制造业新优势所在。

其次,沿海地区制造业仍有新优势。由于产业特别制造业布局由两个因素决定,即成本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两者之间交叉起作用。即便当传统制造业转移向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仍能通过规模效应衍生出新的比较优势。

“中等收入群体对支撑实体经济至关重要”

过去贸易和投资侧重生产优势。然而,当关注点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成本优势也逐渐完成向市场端的转移。

“中国有14亿人口,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未来我们新脱贫1亿多农村人口逐渐走向中等收入群体,有2.9亿的农民工逐渐走向中等收入群体,有2.45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逐渐过上中等收入的生活,这些人给我们一个机会,中等收入群体翻番。赢得巨大的需求优势,这应该说是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所在。”蔡昉说。

“在比较优势丧失的同时,就意味说不能靠资本劳动的简单积累发展我们的产业,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转向生产力的进步。”蔡昉表示,既要创造也要破坏,但是能否真正做到创造性破坏,必须有好的社会政策兜底。“我们保护人,不要在企业层面,而要在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把人保护得越好,有底越充分,越有信心拥抱创造性的破坏。这个图显示OECD国家实际上他们的社会支撑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是成正比关系的。”

怎样发展制造业?

朱云来:产业体系仍待系统科学的技术评估

“我国制造业将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面临国际形势的可能变化,制造业是一国最核心的基础能力,我们可以利用世界的供应链,但关键时刻还是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制造;此外,要面对来自人口增速放缓的挑战,劳动力供给增长减速,老龄化加快等均会对我们现有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压力。”朱云来。

朱云来指出,“我们的产业体系还是要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技术评估,到底我们的制造体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技术依赖关系?什么是核心技术?它们的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核心的技术攻关领域应包括哪些?这些方面的问题均不够系统,也没有一个长效的机制。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需要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按新情况不断调整,需要建立系统的机制研究讨论。

魏杰:解决短板的唯一办法是推动自主创新

魏杰表示,我国制造业大致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尽快补短板,完善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据调查,当前行业整体呈现出五个短板,包括高端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生物医药以及信息硬件。

“这五个短板是技术问题,所以解决短板的唯一办法,推动自主创新。”魏杰表示,首先应加大资金投入,“十四五”期间资金投入年增长应在7%以上;构造技术创新技术,大规模建设现代化课业科创中心;修改知识产权制度,让所有参与知识产权的人能享受知识产权的经济收益;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每年给科技创新投资至少在8%以上。

第一件事要尽快补短板,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完善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第二是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是继续深化改革;第四件事就是建立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尤其防止“十四五”时期汇率的大幅度波动。

“金融界认为有三件事不能同时出现,一个是汇率稳定,一个是汇率固定性,一个是资本流入,这三个必须选择才行。”魏杰指出。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