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业绩情况陆续出炉。4月1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已有11家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业绩揭开面纱。从当前已经披露的数据来看,消费金融行业两级分化趋势依旧明显,招联消费金融以净利润16.63亿元领跑,2020年8月开业的阳光消费金融则亏损9600万元。随着头部机构上市、新玩家入局、存量机构股东结构多元化等进程不断加速,消费金融行业将持续洗牌。
多家机构营收、净利双增
随着多家银行、上市公司财报发布,部分消费金融机构2020年营收情况也浮出水面。11家消费金融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跻身净利“10亿元俱乐部”。数据显示,招联消费金融营收128.16亿元、净利润16.68亿元,兴业消费金融营收、净利分别为64.65亿元、13.5亿元。而这也是招联消费金融连续第四年净利超过10亿元,兴业消费金融连续两年净利超过10亿元。
从营收数据来看,剩余机构成绩如下:中银消费金融2020年营收43.1亿元,净利润4.55亿元;中原消费金融2020年营业收入21.09亿元;中邮消费金融全年净利润4.02亿元;晋商消费金融2020年营业收入5.46亿元,净利润5418.03万元;湖北消费金融营收4.6亿元,净利润1632.77万元;盛银消费金融营收6.9亿元,净利润4500万元;小米消费金融净利润109万元;阳光消费金融亏损9600万元。
晋商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实现营收、净利双涨。其中,兴业消费金融净利增幅超过30%。而仅披露了营收情况的中原消费金融,营收同比增长79%。中银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则在2020年迎来“双降”,其中中银消费金融营收相较2019年的43.15亿元小幅下滑,净利则同比下降30.95%;湖北消费金融降幅明显,营收、净利分别同比下降199.78%、579.83%。
总资产规模方面,招联消费金融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为1083.11亿元,同比上涨16.84%;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则分别为445.59亿元、379.79亿元、340.06亿元、113.93亿元。资产不足百亿元的有晋商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等。其中,小米消费金融以15.74亿元总资产排在最后。
而在资产质量方面,仅有少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披露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末,哈银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105.97亿元,不良贷款率低于2%。此外,邮储银行则在财报中提到,中邮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实现量率双降。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20年消费金融机构的业绩分布情况基本符合预期,多数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净利以及资产规模等呈上升态势,伴随着消费金融行业从成长期迈入成熟期,其产品类型、业务模式等逐步形成体系。
消金行业进入成熟期
北京商报记者对比各消费金融机构2019年数据发现,尽管相较于过去几年间的高速增长模式,2020年各机构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增长态势强劲,除了未披露财务数据的哈银消费金融外,多数消费金融机构业绩呈现增长态势,且仅有开业不足一年的阳光消费金融处于亏损中。
对于中银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业绩下滑的原因,以及阳光消费金融的亏损原因、未来如何提振业绩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相关机构进行了进一步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能取得这样的增长情况实属不易。”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认为,这也说明消费金融行业已经由幼生期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这一变化也体现在2020年行业头部公司开始谋求上市这一方面,机构增资补血方式更加多元化。
正如黄大智所言,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变动,马上消费金融拟A股上市。随着相关财报的披露,招联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的上市野心也得以展现,前者宣布启动上市进程,后者则表示计划在五年内冲刺上市。
苏筱芮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实力派玩家进入市场,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头部机构通过公开上市的方式来“补血”是必然之势,一方面可以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头部机构忙上市,中小平台也在持续谋求增资“补血”。以华融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以及湖北消费金融为例,3家机构在2020年完成增资,增资金额分别为3亿元、4亿元以及4.4亿元。3月30日,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2.6亿元增加至25.61亿元,也获得监管批复同意。
黄大智表示,相对于其他类型机构,金融机构上市条件更为严苛。除了满足上市基本条件外,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批。而另一方面,不论是上市还是增资,都要看其能否获得投资者、股东的认可,这也对消费金融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小机构如何突围
从已经披露数据的消费金融机构营业情况来看,2020年消费金融业绩依旧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而随着头部机构上市、新玩家入局、存量机构股东结构多元化等进程不断加速,消费金融行业将持续洗牌。
同时,随着监管红线的不断收紧,消费金融机构评级、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等监管要求下,消费金融行业将会有何变化?
黄大智表示,基于行业竞争与监管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消费金融行业变化将会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更为重视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而且更加注重存量客户运营。当前,已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针对用户、会员的积分运营模式等,通过这些存量运营的手段,来激活存量用户。
而除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注重存量客户运营外,苏筱芮还提出,基于监管要求以及行业竞争情况,各消费金融机构未来会更加注重产品设计,以实际产品获得用户青睐。
两极分化态势之下,中小型平台如何突围?黄大智认为,对于中小型平台,寻找出路需要从自身着手,包括完善风控实力、经营情况等,通过减少运营成本,进而整体优化相关的经营指标,达到业绩指标。
其次,要立足于本地化、特色化。黄大智称,在小贷平台受限、银行也在聚焦本地化经营的情况下,对于消费金融而言是一种利好,相当于竞争对手变少,“这个时候要求消金公司能够做出一些特色化、创新化的产品来更好地服务用户”。
苏筱芮则表示,中小规模消费金融机构承压,一是在线上赛道上,流量渠道被巨头们牢牢把控;二是在生态圈上,巨头们拥有各种庞大的自营场景。苏筱芮建议,“未来,中小机构要把控好自身的发展方向,从细分赛道切入,力争找到与巨头错位竞争的特色道路”。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