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说百·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
通过扶贫,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农民形成了深刻的情感联结,代代相传。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消除绝对贫困,是联合国于2015年提出的愿景,其目标计划是在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而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在这背后,是多达8亿的中国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是中国的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趋近于零,是中国为全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了70%。
“消除绝对贫困,中国脱贫工作100%;助力全球减贫,中国落实举措100%;面向未来发展,中国坚定信念100%”,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真实体现,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正是对这一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系统性总结。
早期共产党人就重视“扶贫”工作
回看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对于“扶贫”的重视,在早期共产党人的时代就已形成。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是我党的两大任务”。
除了“土地扶贫”,早期共产党人也很重视“文化扶贫”。而赋予贫苦农民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就是“人的启蒙”。这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也使得扶贫成为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代代相传。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和民生的烂摊子,扶贫更是发展必须补上的一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为此作了多方探索。而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更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1986年,中央层面建立了扶贫领导机制——“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也就是今天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前身。同时,首次制订了“扶贫线”——200元。这是以每人每天2100大卡的热量需求,折合成食物价格计算的,实际上就是温饱线。按此标准,1986年时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降到1.25亿人。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出台,中国扶贫迎来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红利进一步释放,贫困线以下人口降到7000万左右。此后,贫困线标准也不断提高。2000年提到了625元,2001年提到了872元,2010年提到了1274元,2011年又提到了2300元。这反映了中国扶贫的务实态度。
1986年制定的首个扶贫线,低于国际标准。但现行的2300元标准,按实际购买力算,已高于现行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标准。这客观上加大了扶贫工作压力,但没有削弱中国扶贫的决心,扶贫在十八大以后进入新阶段,并最终完成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奇迹。
信念和牺牲写就了中国扶贫奇迹
多年来,经常提到脱贫致富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也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603883,股吧)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
这就是薪火相传,不忘初心。为此,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投入大幅增加,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扶贫格局,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精准扶贫、分类施策、“扶贫必扶智”等,让脱贫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分钟就有30人脱贫。这一奇迹背后,是180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和无私付出。
以2021年2月25日为时间节点,中国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但扶贫工作并没有结束,消除相对贫困依然任重道远。“十四五”规划就提出,设立五年过渡期,继续实行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表明中央继续集中资源,从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定决心。
扶贫仍在路上,而指引扶贫的是根本力量,来自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形成的信念和牺牲精神,这也将成为书写下一阶段中国扶贫奇迹的根本保证。
□徐立凡(专栏作家)
(季丽亚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