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双碳”目标倒逼提速发展 氢能产业“理想照进现实”

财经
2021
04/07
10:38
亚设网
分享

财联社(北京,记者 李佳佳)讯,千亿光伏巨头隆基股份(601012,股吧)(601012,SH)入局“光伏制氢”的消息,迅速点燃市场对氢能板块的热情,昨日两市共有17家氢能概念上市公司股价齐齐涨停。能源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求我国必须在能源结构上进行调整,而氢能行业因潜力巨大,未来被产业和资本持续追捧在情理之中。

二级市场投资人士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本次氢能板块启动与2019年“炒概念”不同,其核心逻辑是政策预期的确定,以及国产电堆价格迅速下降所引发的燃料电池汽车的新一波放量,战略清晰、有专业技术、产业布局合理的标的将更受市场机构资金青睐。此外,隆基入局的市场引导意义更大,产业发展有自身规律,考虑到实现“双碳”目标的路还很长,谁能最终做到“光伏制氢”技术领头人还需要市场检验。

政策扶持 国内完整产业链蔚然成型

我国对氢能产业发展持积极态度,2016年以来,已在多项产业政策中明确了支持的态度和举措。在刚刚颁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氢能产业发展也被明确写入。但截至目前,全国性的氢能发展规划尚未出台。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目前至少已经有13个省和直辖市提出氢能布局,数十个地级市也已出台具体规划,计划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整个氢燃料电池是从国家层面、从能源角度来开发的,目的就是打通整个燃料电池的产业链。哪怕投进去一百亿、一千亿,我们也能投得起,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升级的一部分,央企必须带头进入。”国家电投集团氢能首席专家柴茂荣表示。

截止目前,我国共建成88座加氢站,位居世界第二,另有149座在建或规划当中。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2025、2030年中国加氢站分别建成300座、1500座,十年间年复合增速达31.1%。到2050年加氢站数量将达10000座,行业产值达12万亿元。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北、西南、东北7个氢能产业集群,氢能产业示范园和氢能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的产业配套和商业化应用体系也在逐渐探索和完善,完整的氢能产业链逐步形成。

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50年氢的终端销售价格将降至20元/kg,加氢站数量达到1200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3000万辆,固定式发电装置2万台套/年,燃料电池系统产能550万台套/年,全国将进入氢能社会。

央企领军 上市企业正加码进入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氢能产业链长,上游为基础设施建设制氢,中游为运氢、储氢、加氢站,下游为氢燃料电池的开发与制造。央企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在氢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显眼。

在产业上游,氢能与传统油气、化工产业链联系密切,中石化、中石油在油气储运零售终端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整合优势,其中,中国石化是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目前氢气年生产能力超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产业中游,国家能源集团则在氢能产业链及氢能装备方面深入布局,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国内首座35MPa/70MPa双模商业加氢站,总的储氢能力大约600公斤,每天加氢能力大约1000公斤,是国内第一个行政审批完备、完全市场化开发、全天候、数字化的国际标准商业加氢站;产业下游,国家电投、东方电气(600875,股吧)等央企则侧重于研发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突破核心技术,建立自主知识品牌;终端应用燃料电池汽车、列车、氢冶金方面,东风集团、一汽集团、中国中车(601766,股吧)、宝武集团“踩下”快进油门,此前东风汽车(600006,股吧)拟募资13亿元用于氢燃料电池研发项目。

而去年以来,上市公司加速进军氢能产业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今年1月,潍柴动力(000338,SZ)定增公告披露,将募集20亿元用于燃料电池全产业链项目;今年3月,长城汽车(601633,SH)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又刚刚举办,长城汽车副总裁穆峰会上宣布,长城汽车的氢能源将分三个阶段:2021年-2025年,开启新时代,聚焦氢示范;2025年-2035年发展氢经济,开放氢生态;2035年-2050年,建成氢社会,贡献碳中和。

据行业研究机构统计,包括潍柴动力在内,2020年共有6家上市公司定增募资投向氢燃料电池业务,共募集资金86.15亿元。截至2020年11月中旬,氢能行业当年共发生31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预计超15亿元。这意味着,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2020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共融资超过100亿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去年氢燃料电池行业百亿元大融资,将把氢燃料电池这个细分赛道空间进一步打开。

国元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首席分析师彭聪认为,产业的降本增效体现出产业的发展潜力,有利于国家进一步推出支持政策,但在发展过程中,提升电堆可靠性和寿命等技术攻关仍尤为关键。事实上,随着产业规模化,整车领域的燃料电池及其供应链降本相对容易实现,但上游氢气的制储运成本高昂问题,仍需要产业链协同解决。

另有行业专家指出,应分领域分阶段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我国应以绿色经济高效便捷的氢能供应体系为目标,在氢的制、储、运、加各个环节上逐渐突破。氢气的终端价格降低,则需要依靠上游产业链制氢、储运、加氢各环节整合。从长远看,随着用氢需求的扩大,结合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制氢加氢一体站、经济高效的集中式制氢、液氢等多种储运路径并行的方案将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