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王伟,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助理副总裁,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机械自动化专业出身的王伟,出于对投资研究的兴趣,2010年硕士毕业后加入了中银基金。从研究员做起,逐步成长,如今担任基金经理6年多,当前管理中银智能制造、中银行业优选、中银中小盘成长和中银成长优选4只基金,横跨光伏、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和机械设备等行业,专业优势明显,是先进制造业的“资深玩家”。
“碳中和”作为资本市场的热词,如何去理解其带来的投资逻辑?先进制造业在这一热潮下,又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挖掘?对此,中银基金基金经理王伟跟大家分享精彩观点。
王伟在专访中表示,去年下半年涨得比较多的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是碳中和首先要发力的方向。同时,之前关注不是很高、但最近股市上有所表现的高碳排放行业,可能需要做一定的供给侧改革和规划。
王伟表示,对于成长股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中国经济的总体量、增长性、丰富性等要素,甚至连同中国人的个性在内,都决定了股票市场总体风格偏向成长。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银基金王伟:中长期持续看好新能源
提问: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碳中和”成为热词。其中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深挖?
王伟:今年全国两会对于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和关注度比较大。随着两会的落幕,碳中和有望成为一条清晰的市场主线、是一个长期的投资主题,我将会一直关注。我认为,去年下半年涨得比较多的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是碳中和首先要发力的方向。同时,之前关注不是很高、但最近股市上有所表现的高碳排放行业,可能需要做一定的供给侧改革和规划。
未来很多的行业需要根据碳中和的目标去规划和调整产能,行业里龙头公司的利润、价格或会受到影响,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孕育着投资机会。未来的金融领域里面,也可能会体现出对碳中和的支持,比如减少对于高碳排放行业的金融信贷,体现出绿色金融的转型方向。
提问:以光伏新能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目前处在震荡的阶段,是不是市场担心存在泡沫破裂的风险?您如何看待后市?
王伟:客观上说,在经过大幅上涨和估值不低的情况下,短期的震荡和调整都是正常的。那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或者说是否担心有泡沫破裂的风险呢?我们分两个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
第一个是从中长期的维度:无论是光伏还是新能源汽车,如果从比较长的一个周期,不仅从三年,甚至是五年、十年这样的一个维度去看的话,这些行业依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不输于其他的一些主要行业。
先说光伏,光伏在2020年全球的装机容量仅有120GW,我们预测到2030年,会超过1000GW。这里面的核心原因在于光伏不仅是一个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同时因为成本下降,它的经济性现在比较显著,在全球许多国家已经超过其他能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在整体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发展前景向好。
再说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2020年全球销量不到300万辆,我们预测到2025年,将超过2000万辆,渗透率有望达到30%;到2035年,将超过4000万辆,渗透率有望达到40%。这里面的核心原因在于,随着电池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越来越像原油车靠拢,二者的价格差别现在较小。同时在电动车上面,它的智能化体现的非常明显,现在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行业发展对补贴的依赖度已经较低,从补贴驱动转变为了产品驱动。另外从政策环境来看,无论是海外对清洁能源的大力推动,还是国内比如前面提到的碳中和这个大的战略方向,都是非常利于行业的长线发展。
这两个行业都是有望“十年增十倍”的赛道,未来几年都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尽管受市场波动和宏观流动性影响,行业估值发生一定的波动是可能的。但拉长来看,我们认为估值是可以消化的,尤其龙头公司的发展会超越行业的增长。因此,我们中长期仍然持续看好。
第二个是从短期的维度:随着投资者对这些行业越来越认可,过去两年市场大环境向好、流动性充裕,所以推动了这些公司股价的上涨,同时伴随着估值的提升。这对行业中长期发展是好事,但确实增加了短期投资的难度。现在经过市场的调整,其实也是释放了高估值的风险。
从组合管理的角度,当下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一方面,进行自下而上更深入的研究个股,更加仔细的甄别公司质量。因为哪怕是同一个行业的同类公司,在估值都比较高的时候也会产生分化,所以在行业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时,我们会优化持仓,更加聚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这些公司定价权较强、抗风险能力较强、估值收缩空间相对较小,带来股价的调整空间也是相对较小的。另一方面是时机上的把握,等待调整后的机会继续布局中长期。相信把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好后,能够兼顾短期对市场的应对和中长期持仓的延续性以及稳定性。
中银基金王伟:国内市场风格偏向成长
提问:您擅长成长股投资。如何看待成长股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
王伟:中国经济的总体量、增长性、丰富性等要素,甚至连同中国人的个性在内,都决定了股票市场总体风格偏向成长。
我们国家的市场非常大,甚至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新技术变革中也处于前线。以前我们的消费还比不上美国,但这一点在去年也已经超过美国了。
其次是层次丰富。中国有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有不同的人群定位,每个人群都有相当的体量,既具备单一性,又具备多样性,这样才能给各类公司以成长空间。
最后,除了内需之外,当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趋势也不容忽视。一大批优质企业在完成国产替代之后,产品技术逐渐提升,竞争力已经足够进入第三世界国家之外的市场,如欧洲和北美。这个趋势在制造业、特别是在去年疫情期间表现得非常明显。
提问:您的成长股投资并不是“趋势投资”,也看重估值,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您如何判断价格是否合理?
王伟:无论是成长投资还是价值投资,哪怕是古典的价值投资,其本质都是基于企业发展的基本面来定价。趋势投资更多是一种心理学的从众行为,而不是基于企业价值的判断。如果涉及到定价,必然会有个定量的估算,估值的意义也在于此。只不过估值的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但艺术也有个范围,即使是顶级的艺术品也有个估价。
同理,虽然中国企业成长的速度有目共睹,但合理的股价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不是说公司好,我们就觉得哪怕再贵也无所谓。好的赛道确实会通过业绩慢慢消化估值,但如果价格不好,可能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赚钱甚至亏钱,就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持有体验。
关于您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判断价格是否合理”,我认为研究仍然是关键。研究上市公司,就要去做基础数据库的分析,去做上下游的调研,包括与竞争对手和第三方的专家的访谈。此外还要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公司质地,竞争力强不强,盈利增速高不高。再结合估值,判断能不能进入我们的投资范围,适不适合重仓,以及什么时候是合适的买点。
“成长周期底部”往往是较好的投资时点。绝大多数的行业或者公司都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的波动,而且会体现在股价上,比如老的产品在生命周期尾声,新产品行将推出,中间的断档期便会成为周期波动的低点。好的公司可以穿越周期,而穿越周期的公司整体仍然是螺旋向上的。
提问:您管理的基金过去两年业绩亮眼。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您会如何力争保持较好的投资收益率?
王伟:敬畏市场,尊重常识,不断优化和进步,追求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不忘初心,始终坚持自下而上选股、坚持对基本面的研究。另外正如刚才提到的,在过去市场涨幅较高的背景下,更要注重基本面和估值的匹配性,把握个股的风险收益比。其次,组合管理层面,坚持在能力圈范围内相对均衡配置,不会赌某一类行业/风格,而是在若干个行业内追求个股的α。此外,通过优质个股+组合管理,力争创造相对稳健的回报,追求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不会冒很大的风险追求短期爆发性的涨幅或排名。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