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隐私门”事件仍在发酵。
日前,一段国外黑客发布的特斯拉车内高清画面显示,特斯拉车内摄像头能够清晰地记录驾乘人员的动作、姿态甚至面部微表情。这或许意味着,特斯拉车主的隐私正面临被侵害的风险,其采集相关数据的安全性也无法得到保证。
对此,特斯拉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驾驶室摄像头目前在北美以外的市场并没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国,车主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使用。但对于这一回应,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而随后新华社官方微博发表的“车内隐私不是你想采就能采”评论,更是引发外界对智能汽车隐私数据安全性的关注和思考。
图片来源:@特斯拉客户支持官方微博
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外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指南》),重点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功能、数据采集和安全、驾驶自动化功能及其设计运行条件等方面做出规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的生态环境不同,智能和网联都要建立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大数据等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从生态环境、生态系统角度考虑。”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杨胜兵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安全,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就没有进步和便捷性可言。
“特斯拉们”亟待监管
事实上,特斯拉摄像头“惹事”并非首次。在此次“隐私门”事件前,特斯拉就曾因其采集路面数据而被质疑具有“间谍车”功能。今年以来,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纷纷宣布下场造车,在智能网联汽车赛道加足马力。而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更是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据我了解,今年大概有数家科技企业可能会成为不同模式的造车新势力。”
图片来源:@XP-何小鹏微博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入局造车,有关互联网造车的准入门槛问题也引发舆论热议。有观点认为,在此背景下出台的《管理指南》或与此趋势有关。杨胜兵对此表示,由于指南出台需要充分论证,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抛出来,所以科技公司加码造车与监管政策的出台或许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但在杨胜兵看来,此次《管理指南》的发布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从生态系统方面考虑整体安全性、功能安全性、数据安全性、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强调与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的生态安全不同;其次,构建了产业生态体系、协同产业链,为新架构、软件定义汽车、数据驱动、智能化、智慧化提供产业链的支撑;同时,也为新型零部件硬件公司、软件数据公司、平台公司、整车企业等提供较准确的定位参考、界限清晰、协同参与不盲从等。”杨胜兵表示,《管理指南》也规范了产业链相关公司、促使其积极布局核心技术,从而自主可控,也为汽车强国提供宏观规划和参考。
图片来源:摄图网
眼下,芯片供应短缺不仅成为全球汽车业共性问题,也反映出我国自主供给能力不足的深层次矛盾。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缺少综合性原始创新能力,其中包括对整车和芯片行业起到纽带作用的关键零部件企业。而在杨胜兵看来,科技公司接连入局造车不仅能实现业务突破,其产业链融合的过程,也将对汽车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智能手机、互联网公司等已经进入一定的发展平台期,需要寻找突破。而万物互联时代,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移动的、高频次、物联网应用较大且可落地的产业。”杨胜兵表示,互联网公司造车有互联网基因优势,它们应该利用产业链来弥补劣势,同时吸取产业“缺芯”的教训,布局核心竞争力。
记者|孙桐桐 编辑|何小桃 王嘉琦
校对|卢祥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