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在手订单已经排产到2032年,所以对公司未来3年到5年的增长非常有信心。”科华控股董事长陈洪民近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描述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蓝图,也直面回应了“未来如何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等问题。
科华控股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较早进入涡轮增压器零部件制造行业的公司,为全球涡轮增压器知名品牌的重要供应商之一。目前,科华控股的业务规模在同业上市公司中处于龙头地位,现正朝着行业“隐形冠军”的目标不断迈进。
“低调”龙头
“隐形冠军”的概念源自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1996年出版的《隐形冠军》一书,即具备世界级竞争力却又隐身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公司。赫尔曼·西蒙认为,只有通过业务的聚焦和深耕,才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科华控股近20年的成长历程,正是围绕“扎根主业、专注研发、持续深化与客户的战略合作”等关键词演进的。
涡轮增压技术是一种提高发动机进气能力的技术。陈洪民以1.2T的车型举例称,如果安装了涡轮增压器,汽车的扭矩和功率相当于2.0L自然吸气的发动机。通过涡轮增压器将大量新鲜空气压缩到气缸里,让高密度的空气跟汽油达到最佳的燃烧比,能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涡轮增压器大概有20个至30个零部件,我们选择了涡轮增压器涡壳及中间壳,因为它们是涡轮增压器中两个最核心的零部件。”陈洪民介绍,涡轮增压器涡壳、中间壳材料和制造工艺较为复杂,其气流道轮廓、高温稳定性、加工尺寸精度、产品清洁度等显著影响涡轮增压产品的节能及尾气处理效果。
科华控股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技术创新上的“先手棋”。“这个行业技术门槛对材料稳定性、加工精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陈洪民告诉记者,科华控股因此非常注重工艺革新方面的科研投入,特别是针对铸造和加工工艺的完善和改进。
据陈洪民介绍,相较于竞争对手,科华控股是国内第一家能够定义客户端材料标准技术规范的为数不多的供应商,能够自主研发生产装备和工艺。目前公司拥有国内第一条反重力自动造型浇注线。
拥有自主技术的高质量生产能力,为科华控股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目前,科华控股已进入盖瑞特、博格华纳等全球知名涡轮增压器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与这些品牌已有多年的合作关系。
由于在汽车产业链中属于二级供应商,科华控股在行业之外显得颇为低调。从消费市场到资本市场,鲜有人知道装配涡轮增压器的汽车中大部分使用的是这家江苏上市公司生产的零部件。国海证券研报显示,科华控股的产品覆盖全球约70%至80%的汽车品牌、覆盖中国约90%的汽车品牌。
“过去很多年,我们默默无闻,只想把产品做好。”2020年,为了提升产能,科华控股启动再融资计划,包括陈洪民在内的一众高管加强了与投资人和市场的交流。在陈洪民看来,无论低调还是高调,科华控股的初心都没有变,就是要成为涡轮增压器零部件细分领域的王者,做小而优、精而专的企业。
乘势而上
根据科华控股的再融资预案,此次公司拟募集不超过8.4亿元,用于汽车涡轮增压器部件生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陈洪民认为,从我国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来看,涡轮增压作为目前除新能源以外最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方式,发展空间巨大。
有研究机构判断,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节能减排政策逐步展开,各个国家对乘用车燃油消耗量标准要求逐渐提升,涡轮增压器渗透率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增长。在国内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大背景下,汽车传统内燃机提升效率、节能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加速占领市场势在必行。
据陈洪民介绍,此次募投项目完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涡轮增压器关键零部件945万件的生产能力,将为公司未来争取更多订单奠定基础。
不仅仅是扩大产能,科华控股还在着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2021年初,公司发布了与德国戴姆勒集团合作的新能源汽车电机产品,以及合资公司科华动力氢能源空压机产品,并向奔驰、宝马、奥迪等外资汽车品牌和理想、比亚迪、吉利等国内主机厂供货新能源混合动力产品。
陈洪民表示,尽管目前科华控股的主要产品仍是用于纯燃油和混动的涡轮增压器,但随着新能源和氢能源系列产品未来量产上市,公司的产品线会覆盖燃油、混合动力、纯电、氢能源等各类汽车动力形式。
过去几年,相较于营业收入的稳步增长,科华控股的归母净利润表现不尽如人意。陈洪民坦言,这主要与上游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新项目陆续投产增加固定成本以及新产品迭代推出导致投入增加等原因有关。
面对“如何提升盈利能力”,陈洪民给出了自己的方案。他告诉记者,除了加强内部管理之外,科华控股将继续深化与客户在产品单价-原材料价格和汇率的联动体系建设,应对未来原材料市场的变化。同时,随着产品订单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带来的单位产品成本增加的影响也会减弱。研发能力的增强将助力公司的新品开发,减少研发损耗。
在投研机构看来,眼下的科华控股已面临边际拐点。东北证券分析师笪佳敏认为,随着海外汽车行业恢复,各大海外整车厂排产饱满,科华控股的产能已供不应求。随着订单的逐渐释放,公司有望迎来资产周转率和毛利率提升的共振。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