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又将迎来一家未盈利的制药公司。
近期,由港股上市公司李氏大药厂拆分出的制药企业兆科眼科有限公司(下称兆科眼科),通过港交所聆讯,高盛、富瑞金融为其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介绍,目前该公司无任何产品获批进行商业销售,也无自研产品产生收益。持续的研发开支及财务成本导致亏损增加,2019及2020年,公司亏损净额分别为1.22亿元、7.27亿元。
基石股东阵容强大
高瓴、爱尔眼科位列其中
兆科眼科注册成立于2017年1月,为眼科制药公司,招股书介绍其致力于疗法的研究、开发及商业化。公司通过自主开发或许可引进已建立起包含25种候选药物的全面眼科药物管线,涵盖影响眼前节及眼后节的多数主要眼科适应症。
灼识资料介绍,兆科眼科拥有中国最全面的眼科药物管线之一。从投资阵容来看,兆科眼科在业内颇受资本青睐。招股书显示,在上市前,兆科眼科进行了2轮融资,募集金额合计1.95亿美元,B轮融资结束后,公司估值预计达到4.7亿美元。除此之外,高瓴、TPG、正心谷资本、奥博资本、爱尔眼科以及方源资本均为公司的基石股东。
其中,公司股东持股比例最多的是李氏大药厂,直接持股33.6%。
与股东的豪华阵容相反,公司财务情况相对“平庸”。招股书介绍,兆科眼科并无任何产品获批进行商业销售及并无自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益。2019年、2020年公司分别亏损1.22亿元和7.27亿元,公司介绍亏损原因主要为研发开支及财务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兆科眼科的研发开支呈现减少的趋势。2019年其研发开支为9340万元,2020年减少至8180万元。记者发现,公司核心产品与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成本中,临床试验的开支都出现锐减。如,2019年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开支为588万元,2020年减少到97万元。
从公司财务数据看,相比2019年,2020年猛增6亿元的巨额亏损,逐渐减少的研发支出在亏损总额中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少,6.7亿元的财务成本是造成亏损的原因。招股书介绍,财务成本主要为优先股负债账面值变动6.7亿元。
HHC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刘兆瑞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兆科眼科2020年额外增加的6.7亿元亏损,主要是因公司估值上升衍生出的‘会计准则式亏损’,并非因经营导致的亏损。”
暂无自研产品获批
上市后“光环”能否继续?
在产品研发方面,根据公司介绍,兆科眼科25种候选药物管线,由13种创新药物及12种仿制药组成。其中,13种创新药管线里3款为自主创新,其余均为获得其他企业许可的引进产品。
公司三款自研产品分别为环孢素A眼凝胶、环孢素A/瑞巴派特眼凝胶和ZK002。其中,招股书介绍环孢素A眼凝胶计划于2021年第四季度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新药申请,其余两款预计提交新药申请时间是2025年以后。
拥有强大股东阵容的兆科眼科,其“光环”能否在上市后继续延续?
需要注意的是,自2018年香港联交所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港股涌现出一大批“未盈利”“产品无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2018年至今,已有超过30家创新药企在港上市。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中目前近一半处于破发状态或破发边缘。如歌礼制药2018年以14港元的发行价上市,截至2021年4月9日股价为2.86港元,跌去近80%。
医药领域一位资深从业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近一半企业股价表现乏力,影响原因很多。“有的是来自于市场早前对企业产品线价值高估;同时也有价值被低估的,源于市场对于新药研发的周期缺乏了解和足够的耐心;也有企业自身操作的问题,如临床失败、研发进度迟缓、团队变化等。”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医药公司在各主要市场都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条件快速上市,一旦药品取得新的进展,股价就会产生飞跃式上涨。”
记者了解发现,兆科眼科现阶段最有希望商业化并产生收益的药品,来自公司的仿制药管线,一款名叫贝美前列素的药品。招股书介绍,该产品预期将于2021年第四季度获批。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