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4月12日,央行公布的一季度金融数据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新增信贷投放规模依旧非常可观,且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反映出实体经济持续的复苏势头和强劲的融资需求。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多增5741亿元。不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以及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政策诉求正逐渐显现。一方面,社融增速逐渐下降,初步统计,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3%,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
实体融资需求强烈
信用收缩温和
在去年高基数及信贷额度控制的背景下,虽然一季度社融增量比去年同期少8730亿元,但依然是季度增量的次高水平,反映出当前实体经济旺盛的融资需求。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从一季度社融增量的结构看,金融机构的信贷稳字当头,资本市场的融资大幅度增加,债券市场在上年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少增长,总体上看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保持平稳。尤其是一季度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2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12亿元,增长近一倍。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虽然3月社融数据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与2016~2019年等正常年份比较,表现仍然非常强劲。
尤其是反映实体融资需求的人民币贷款持续超出季节性影响,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带动新增信贷增长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从侧面体现监管压降信贷规模存在一定弹性空间,总量调控的同时亦强调结构优化,制造业贷款仍是政策导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表示,3月信贷、社融及M2等主要金融数据增速下行,一方面源于上年同期为货币扩张高峰,高基数会压低今年的同比增速,另一方面反映当前货币政策正在向常态化回归,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处于温和增长状态。尤其是当月新增贷款规模超出普遍预期,显示信用收缩相对温和,主要原因是企业融资需求仍然较强。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去年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出现了阶段性的上升。但阮健弘认为,疫情期间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是逆周期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体现,去年二季度以来,随着经济运行不断恢复,经济增速不断回升,我国的宏观杠杆率上升的势头开始明显减缓,上升幅度逐季收窄。2020年一、二、三季度宏观杠杆率上升的幅度分别是14、7.2和3.9个百分点,到了四季度变为下降1.6个百分点。
“四季度宏观杠杆率的下降表明实体经济的活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恢复,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明显提升。未来随着经济向常态回归,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预计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平稳。”阮健弘称。
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在经历了1月末市场资金面紧张后,尽管3月以来资金面的宽松让市场暂时减少了对央行流动性投放的关注,但随着进入4月后地方债发行提速,以及即将到来的集中缴税冲击,央行如何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央行一直高度关注财政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并将该因素纳入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整体框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统一予以考虑。央行将按照稳健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密切关注4月份财政收支和市场流动性供求变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孙国峰再次强调,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以及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根据财政、现金等多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其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利率走势,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变化趋势。其次,在观察市场利率时重点看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以及其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平均值,而不是个别机构的成交利率,或者受短期因素扰动的时点利率。
“今后,央行将继续灵活开展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市场不必过度关注。”孙国峰称。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