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会是个假说, 是否普遍存在还证据不足

财经
2021
04/16
08:35
亚设网
分享

《人类简史》中的错误

第一财经:你在新书中指出,《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对现代人走出非洲的原因解释错了,当时并没有发生所谓的“认知革命”。那人类进化史上,真正的认知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

李辉:人群认知的整体提升不会凭空而来,不可能“顿悟”。身体、智商各方面都要有内在的提升,基因突变肯定也会配上。但现在问题是,没有找到人类在7万年前左右出现了与认知相关的基因突变。所以《人类简史》中说当时现代人出现“认知革命”,最终打败尼安德特人走出了非洲,可能是“伪科学”。

而在那之前和之后,都有科学依据表明,人类出现了“认知革命”。一次是20万年前,现代人产生了大量基因突变,其中就包括认知方面的突变,因此现代人跟祖先罗得西亚人智商差距很大。罗得西亚人已经灭绝了,我判断他们的智商大概就60左右,而中国人的平均智商接近110。尼安德特人智商估计大概在80左右。

另一次“认知革命”出现在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大部分人从猎人变成了农人,聚集在一起后社区变大,社会结构也变了。这时,人类的智商和认知又进行了一次大的选择,很多新的突变也随之产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明。

第一财经:之后人类认知一直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吗?

李辉:也不稳定,人类智商随着人群的聚集和社会的复杂性在不断提升。奇怪的是,从有记录开始,英国人的智商从维多利亚时代以后反而下降了3个点。具体原因当然非常复杂,我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夫一妻制产生,而之前是没有的。这可能对人类进化选择以及淘汰,都有很大影响,也就是生育权平等后产生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男性生育权是不平等的。比如黄世仁有权有势,可以娶很多妾,生很多儿子,他的基因就有很多拷贝。杨白劳穷得不得了,好不容易娶个老婆,但只生了个女儿,他的Y染色体就留不下来,所以他们的基因传播率也不平等。父系社会这种现象很普遍,这也是父系基因多样性特别低的原因,造成人群之间差异很大。

种族之间没有进化差异

第一财经:说到人群之间的差异,就会想到种族问题。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种族矛盾激化,极端种族主义思想抬头。从分子人类学角度,你觉得不同种族之间有差异吗?某些种族确实就“高人一等”?

李辉:现在美国和欧洲种族问题都很突出,美国还专门组织过一大堆科学家——包括我在耶鲁大学的导师也参与了,从遗传学方面写了很多文章“论证”种族不存在,种族之间没有生物学差异。

但是你想想看,科学家这么说,良心上过得去吗?所谓的政治正确,有时是政治不正确。毫无疑问,种族主义肯定是不对的。但问题是,种族真的不存在吗?黑人和白人之间没有生物学差异?这明显不符合常识。所以我们要消除种族主义思想,一定要认识到种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种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才能去真正反对。

种族主义的错误在于,认为种族有高低贵贱之分,由此导致人类历史上多次种族灭绝惨剧。比如有人说,种族之间有智商和进化程度差异。实际上人类各种族,都是20万年前从同一个“根”上发展出来的,都起源于非洲,大家的经历、历史都同样长,没什么谁进化、谁退化的,我们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财经:只是后来被人为增加了很多政治因素。

李辉:对。这里还要澄清一下,种族主义和种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类的种族是个生物学概念,根据肤色、身高等特征分成不同地理种。不同种族为了适应不同气候,肯定会在某些性状上产生一些优势,某些性状上产生一些劣势。但这些劣势和优势只是针对不同气候,或者在特定范围内相对而言,很难评价谁好谁坏。

比如东非的人擅长长跑,西非的人擅长短跑,这是种族差异。因为东非人更多是布须曼人的后代,布须曼人长期在草原上追逐猎物,就是擅长长跑。而西非那么多森林,长跑用来干吗呢?所以西非人爆发力强,擅长短跑。又如中非热带雨林里面的俾格米人,身高就1米3左右。对我们来说这么矮是个劣势,但他们在丛林里可以生活得很好,我们就活不了。

所以,我们现在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就在这里,大家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积累都是不一样的,必然也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明形态。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都在自己的生存土壤里面生长,并不存在某个文明形态好,某个不好,要来改造你,这是不对的。所以认可多样性,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和平共处,这才是共同体的概念。

母系社会是个假说

第一财经:这两年女性意识崛起,女性话题也比较热。人类出现过母系社会也是个流传得很广的说法,但你在书里说母系社会阶段只是一个假说。

李辉:母系社会这个提法,分子人类学上不支持,也没法支持。从现代人的谱系研究可以发现,男性的谱系不断在简化,比如说父系社会里,一个村子里全都是一个爷爷生下来的,女人都是嫁进来的,这样男人的基因类型就变得越来越简单,多样性在下降。而女性的基因多样性不变,因为女人是嫁来嫁去的,所以一个村子一旦消失了以后,女性多样性不会下降,但男性的多样性就明显下降。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不断重复,所以从人类演化谱系上,我们确实看到,男性的基因多样性很低,女性的基因多样性高,那就说明父系社会时间很长,很普遍,很广泛。

考古上也没有发现过普遍的母系社会,基本都是男性基因一样,女性基因不一样。有没有女性基因一样,男性不一样的呢?也有,比如在山东莱芜附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里,确实看到了女性基因一样,男性基因稍微有点差别。但差别也不大,分不出到底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所以,目前为止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人类社会存在一个普遍的母系社会阶段。

第一财经:那母系DNA在人类遗传和进化中有研究价值吗?

李辉:线粒体DNA是母系遗传的。线粒体是人体能量制造工厂,我们的思考、运动、代谢,所有能量都是由它提供的。而能量代谢和提供的效率,跟环境有很大关系。冷的地方线粒体不能太平静,一定要经常活跃,热的地方又不能太活跃。所以在不同气候、环境里,线粒体会有极大差异,而且线粒体是独立进化,独立受选择的。

线粒体DNA的这些活动规律,就可以用来看人类进化中如何适应不同的气候,以及当时的地理区域性特点。比如不管什么民族,迁到岭南后,线粒体DNA都变成B型;而不管什么民族,迁到长城以北,线粒体DNA中完全没有B型。但有古人类学家检测了4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附近生活的古人类“田园洞人”后,发现他们的线粒体也是B型。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周口店气候温暖,因为B型线粒体DNA能适应南方生活,适应热带生活。所以线粒体的价值就在这里,不能简单地把它认为是民族迁徙的标志,更多是在小范围里、在比较近的时间里发生的选择变化,是气候适应的地理性标志,能解决很多适应性的问题。

经络中的基因秘密

第一财经:除了人类起源和迁徙,听说你现在还在做经络研究,用实验捕捉经脉的流动信号?

李辉:经络研究很多人听了就觉得不靠谱,其实这是有问题的。经络一点都不玄,一定要用科学的思想去研究,不能没搞清楚就直接否定。

以前通过解剖学分析,肉眼是看不到经络的。后来复旦大学的费伦、丁光宏教授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发现经络确实存在。经络是一种胶原蛋白组成的特殊光纤结构,有特定红外波段。光纤空隙中间大量的有机大分子、离子流动时形成电流,会发热,人就出现发热、酥麻的感觉,古人描述成“气”。

以前有人试过用针灸来捕捉经络,但是没能捕捉到整条经络。我就想,既然经络会产生热量和电流,那就可以用“药物归经”的原理去实验。结果在实验了几百种药物、食物后,发现归经效果都比不上好茶。喝了好茶,人体的不同部位会迅速发热,甚至大量流汗。而且茶分六大类,正好对应人体六个正脉;每一大类茶里面又分两个小类,可以对应每个脉里的两根经。

所以我的实验是这样:实验者喝最好的茶,每喝完一道好茶后,马上用高清红外扫描身体,最后拍出了12种图像,发现跟传统中医上画的经络走向完全符合。

这个影像实验最先是从我自己开始的,我夫人来帮我拍摄影像。当时,我每天就喝各种茶,观察红外辐射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我们俩研究了国内还有从印度、斯里兰卡、日本、新西兰等地收集来的茶,一共有512种。

中医认为,每到一个时辰,一条对应的经络就会打开。这里面其实涉及蛋白通道分子结构问题,深入研究这些机理,实际上对以后的制药,尤其是靶向用药,可能是个非常大的改革和突破,这也将是中医和中华文化对整个世界的极大贡献。

第一财经:可能有人会问,经络研究和人类学有什么关系?

李辉:人类学本身就是跨度很大的学科,原来有4个分支,分为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我们这里的现代人类学是把4个分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生物人类学研究人的表型形态和基因型结构,经络就是一种表型。

我做经络研究的目标是,想知道基因怎么控制人体形成,基因怎么造成人和人之间这么大的差异。现在,人类表型组的研究比较欠缺,包括人体的各种形态、反应、行为,怎么受基因控制的,都不是很清楚。而经络研究就是人类表型组里中医表型的一部分,所以我才花很多精力去研究。一旦缺乏跨学科的综合视角,就得不到有价值的结论。

可能还有人会好奇,中华文化形成背后有生物学、遗传学基础吗?当然有啊。为什么东方人的经络密度比西方人高?就和基因有关系,跟人类进化过程中气候环境的选择有关。所以,我首先得搞清楚经络这个现象,再去看基因是怎么控制经络的,进而看基因怎么受到自然选择。然后,再从民族演化、形成的过程中,看中医文化什么时候产生,同时还要在考古发现中找到中华文化起源的证据,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