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年、热钱涌动,市场情绪火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际大宗商品率先大幅上涨。
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所谓“顺周期”板块,自2021年2月以来,爆发一波红红火火的上涨行情,市场一度热议“商品超级周期真的来了”。原油价格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铜、铝等价格更是创出近八年的新高。
在大量流动性推动下,全球通胀预期升温,随之而来的是输入型通胀的担忧。
近日,金融委会议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大宗商品或尚未见顶
所谓“超级周期”,是指大宗商品持续多年的上涨或高位徘徊。
“这轮上涨不会出现新一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而是重演2008年危机后的行情。”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经济边际改善对于风险情绪的提振,刺激政策对通胀预期的提振,再加上今年以来美元持续处于低位,共同推动这轮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事实上,全球主要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实行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截至2020年12月底,美欧日三大央行M2广义货币供给量达46.8万亿美元。随后,美国先后推出1.9万亿美元刺激方案和超万亿美元的大规模基建计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预计,2021年欧洲物价将上涨。“目前,由于经济疲软,通胀受到抑制,预计今年将小幅上涨1.1个百分点至3.1%,部分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以“大宗商品之王”原油期货为例,今年初WTI原油价格约为每桶48美元,3月中旬最高上涨至每桶66美元后有所回落,4月WTI原油价格在每桶58美元左右震荡。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原油价格看似连月大涨,实则不过是回到了疫情前水平,但尚未回到历史高点,大宗商品的价格还可能继续上扬。
而作为新能源概念下的金属原材料,铜、铝、镍和锡等也普遍走高。4月14日,铜价则大涨2%反弹触及9100美元水平。当天,“坚持拿稳油铜”的高盛在一份报告中提及,因全球绿色革命推动需求增长,铜正面临历史性短缺,这可能会使铜价在四年内上涨60%以上。申万期货研究所有色分析师李野认为,短期铜价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建议关注下游开工情况、库存及现货状况。
据媒体报道,一些焦炭企业有了提涨意愿,部分增加了100元/吨。“当前下游市场处于旺季,焦炭销售好转,需求预期增加,焦炭价格有一定上升空间,但大概率不会有过大涨幅。”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研报中指出。
“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推动下,此前价格上涨过快的一些品种已经有所回调。”有受访的期货公司人士表示,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到一定位置后,目前进入了震荡区间,从中期来看,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回到或接近疫情前水平,还可能会继续回升,但难以持续大幅上涨。
“稳物价”非核心决策变量
“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金融委如此强调。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乾向记者分析指出,“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更关心的是它的波动,而不是它目前的价位。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造成制造业企业成本上升,如果价格波动太大,对经营者而言充满着不确定性。”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在下游消费需求还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可能会受到挤压。”前述受访期货公司人士分析道。
一位中游钢材贸易商也告诉记者,“目前开展业务需要的资金成本更大了。”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伴随大宗商品价格上行逐渐传导至中游,中游行业表现将强于上游,具备更高的安全边际,长期来看也将具有更为明显的相对收益。
记者注意到,涨价的影响正沿着产业链逐步传导。例如,汽车行业,由于钢带、原胶、PVC等主要原材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平均上涨了20%至30%,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加大。而对铜、铝、钢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需求量较大的家电行业,则从去年底开始已有涨价动作。今年3月,美的宣布冰箱价格上调10%至15%。
在高层会议表达了对通胀问题的关注后,市场上随之出现对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输入型通胀,进而引发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3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1.6%。并且,PPI和CPI“剪刀差”扩大至四个百分点,达到2017年的高点。中金分析认为,“剪刀差”扩大表明上游的涨价导致下游企业利润被大幅挤压。
对此,李超分析指出,PPI向CPI的传导核心基于需求的有效复苏,在缺乏需求侧刺激的前提下,今年PPI向CPI传导力度较弱,总体预计2021年CPI同比增长1.4%,全年高点为2.5%,不会触及3%的阈值,物价稳定并非今年的核心决策变量,难以触发央行加息。
“传导机制之所以不畅,最大的问题是卡在了企业盈利这一端。而盈利压力之所以比较大,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太快,反过来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红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和分析师孙永乐在研报中指出。
记者还注意到,作为“菜篮子”中的重要品种之一,生猪价格正在经历非洲猪瘟以来的最大幅下跌。今年一季度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仅3月份就同比下降18.4%,影响GDP同比下降约0.45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全球流动性宽裕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向国内传导,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
不过在李超看来,2021年在通胀领域还需关注三大超预期风险。一是原油供给收缩超预期引发输入型通胀。若出现超预期事件导致原油供给收缩,油价有可能大幅度上涨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输入型通胀。二是美国、印度基建投资落地带来需求超预期。印度未来5年1.4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和拜登的大规模基建计划若能在今年顺利落地,则将大幅度提振大宗商品需求,从而促成一次从原材料国到消费国的全球经济复苏共振,成为再通胀超预期的一大需求端因素。三是疫苗兑现不及预期导致供需缺口持续存在。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主要由供需缺口导致,一旦疫苗大规模应用,全球的供给能力将快速修复,供需缺口弥合,通胀上行压力因而减轻。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