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之下,全球通胀预期升温。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国内的上游涨价是否会逐渐向下游传导,引发新一轮通胀预期?4月19日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大宗商品价格不会长期上涨
新闻发言人孟玮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具有修复性和阶段性特征。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孟玮说,我国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同时,我国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求循环明显改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因此,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她分析,具体来说,食品和服务在CPI中占比高,且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小,粮食供应充裕,猪肉价格随着生猪生产恢复逐渐回归正常水平,蔬菜、水果价格将呈现季节性变化,这些都是CPI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同时,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足、供给充裕,市场竞争充分,价格有望保持基本平稳。
“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能够保持在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以内。”孟玮说。
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相关工作的进展如何?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孟玮称,为此,发改委将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抓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行业分领域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她透露,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三是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四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五是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六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七是推动全民节约,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八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国内经济仍处恢复发展期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剔除季节性因素后,较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过去两年平均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等分别不同程度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孟玮称,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已从疫情影响中稳定恢复。我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保持,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这表明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进一步看好。
但她同时谈到,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仍处于恢复发展期,一些经济指标同比呈现高速增长,与去年同期基数低、今年春节就地过年工作日增加等带来的不可比因素有关。
“当前,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也不平衡,一些行业企业恢复还比较慢,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中还遇到不少困难。”孟玮说。
下一步,发改委将持续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具体包括,有针对性地实施好结构性减税等措施,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力度不减,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各项措施,继续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