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20日电 (闫淑鑫 魏薇)2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迎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改革”分论坛时表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长期资本不足的短板,养老金改革如果能够朝着积累型方向发展,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右一) 中新经纬 魏薇 摄
中国金融体系长期资本不足,积累型养老金占比低
李波认为,养老金改革应该成为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他指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即长期资本不足,尤其是股本不足。“我们支持实体经济,贷款的比重比较高,所以我们的宏观杠杆率也偏高,同时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也显得不足。因为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股本,而我们的股本不足,同时我们资本市场的波动也偏大,因为资本市场比较缺长钱。”李波表示。
另一方面,李波提到,从国际经验来看,获得长钱或者长期资本的主要来源是积累型养老金。“积累型养老金是相对于现收现付来讲的,现收现付是说我们年轻人当期交的钱当期就花掉了,花给当期的老人了,这叫现收现付。积累型养老金就是年轻人交的钱和企业为年轻人交的钱当期不能花,进入个人账户积累起来,由专门的机构进行长期的资产配置,到这个年轻人退休的时候才能花,这叫积累型养老金。”李波介绍。
李波指出,中国的养老金是一个以现收现付为主的体系,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那些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团体,他们积累型养老金的比重比较高。
他举例,2018年,OECD国家养老金积累的余额加权平均占GDP的比重为126%,而中国大概是10%左右。“如果我们把全国社保基金的应急储备算上,大概11万亿元,也就是GDP的11%,如果不算应急储备的话不到10%。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养老金积累的余额是比较低的。”
李波表示,如果中国能够推动养老金改革向着积累型方向发展,按照OECD平均水平达到GDP的126%,去年中国应该有100万亿元以上的养老金。“这是一笔很大的长钱,能够有效帮助我们缓解或者解决金融体系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
中国有较多资源来支持养老金转型
李波指出,从现收现付型养老金向积累型养老金转型存在较大难度,需要动用一些其他资源来支持过渡期的养老金支付,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年轻人交的钱当期不能花了,要积累起来,现在这些退休的老人怎么办?他们的退休金谁来付?”
不过,李波提到,中国有比较多的资源可以来利用和支持养老金转型。“第一个就是国有资本的减持,这个我们已经在做了,这一块可以做的力度更大;第二,我们还有国有土地的收益,将来有一部分可以用来支持养老金的过渡期的转型;第三,从国家来看,如果国有资本和国有土地收益还不够,还可以发一些超长期的国债来支持这个过渡期,因为这个过渡期一旦结束,转型之后,对我们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都会有很大的支撑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来缓掉这个超长期的国债,实现高技术创新下的更高层次的增长,支撑我们养老金有更好的可持续性。”李波表示。
同时,李波提到,养老金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优化储蓄结构的作用。现在,中国大量的储蓄放在银行和房地产,这不够健康。“因为银行的钱是只能用来做债务融资的,中国的股权是不足的。我们担心过多的资金放在房地产,房地产的波动对我们的影响也比较大。”
李波称,我们应该把一部分的储蓄吸引到或安排到养老金账户里,因为养老金账户可以通过专业管理进行长期资本配置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配置股权的,这也就优化了我们的储蓄结构。
“OECD平均25%积累的养老金余额是用来配置股权的,支持资本市场和股市。”李波表示。(中新经纬APP)
(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