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绿色金融激励措施将出 宏观审慎政策侧重防气候风险

财经
2021
04/21
06:33
亚设网
分享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重点任务后,央行明确表示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从央行近期在多个场合的表态看,这一机制已逐步清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4月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上表示,央行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并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人民银行还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

“以宏观审慎政策为主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以货币政策为主支持绿色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央行的重点工作。”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债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在创设绿色金融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将是央行进一步支持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

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

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四年来,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取得重要进展。

易纲介绍,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人民银行于2015年、2018年分别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

其次是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金融机构目前需要披露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报告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未来央行还将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三是构建激励机制。易纲表示,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并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4月12日在央行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称,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孙国峰表示,这一工具具有市场化、透明化、国际化的特点。市场化是指按照市场化原则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主动向碳减排领域配置更多资源。透明化是指工具的机制、应用规则都是明确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政策具有精准性和直达性。国际化是指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和国际是接轨的。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绿色再贷款可能是碳减排支持工具之一。再贷款是指由央行贷款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贷给普通客户,其目的在于调节基础货币供应并引导信贷投向。现在为大众所熟知的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即为再贷款的种类。

实际上,一些地方已探索运用再贷款支持绿色项目。如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积极构建“央行再贷款资金对接商业性银行绿色金融产品”运作机制,首批发放再贷款5亿元,对接包括“绿色园区贷”在内的3个典型绿色信贷产品,有效探索了解决绿色效益内部化问题的商业模式。不过这些实践仍是地方小规模的探索,市场预计未来绿色再贷款或达到数千亿的规模。

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定向再贷款、支持开发性金融和优化合格抵押品管理框架等方式来支持低碳转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张文才在圆桌论坛上表示,农发行将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加快补充完善服务三农以及小微企业的绿色信贷产品,积极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的绿色权益担保方式,不断拓宽绿色金融服务管理,扩大绿色信贷和支持气候融资的规模。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在此次论坛上,易纲还指出,人民银行还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其中宏观审慎的提法引起市场关注。

明明表示,“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经济波动和金融稳定有重要意义。宏观审慎政策对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提供了可能方案。

气候变化风险方面,央行工作论文《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基于央行职能的分析》转引Batten(2016)的统计结果指出,1980-2015年全球主要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26%由保险公司承担,而通胀调整后的气候巨灾导致的保险损失增加了5倍。

央行《金融稳定报告2020》提出,气候风险具有“长期性、结构性、全局性”特征,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在金融加速器和抵押品约束机制下,市场信号可能会放大气候风险的严重程度,使其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冲击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明明称,双支柱框架还蕴含着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含义。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双支柱框架要协调配合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宏观审慎政策。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目前中国宣布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要短得多,碳中和曲线斜率更陡峭,因此我们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易纲在此次论坛上表示。

易纲介绍,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央行正在探索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并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已按季评估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情况,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

(作者:杨志锦 编辑:包芳鸣)

(张洋 HN080)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