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虽然今年首季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去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失业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但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调查失业率却达到13.6%,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说明年轻人遭遇了不小的就业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经济学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三种,其中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体经济的支出和产出水平下降,需求的萎缩而造成失业;结构性失业则是在经济的支出与产出保持正常状态下劳动力供求不一致而产生的失业;而摩擦性失业是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所产生的失业,比如转换工作、辞职接受新的培训等形成的暂时性失业。目前来看,国内年轻人失业的三种状况兼而有之,最主要的是摩擦性失业。
国内经济在疫后出现了持续性回升,但总体而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出还没有恢复到可以支持实现充分就业的状态,劳动力市场供给小于需求的状况依然还在延续。数据显示,去年大学毕业生874万人,但社会能够提供的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不足500万个。
相比于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在当代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更为典型。一方面,或出于谨慎的原因,或受更好的预期所支配,不少大学毕业生并不急于要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加之父母又可以为自己搜寻与发现工作提供较为充分的财务支持与排解风险成本,更让他们的就业态度显得放松而从容。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许多企业被动裁员,不少失业者被抛向市场,人们由此看到了体制内收入稳定性的优势,出于降低职业风险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纷纷调整就业方向,即放弃市场化选择打算,转向体制内(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择业诉求。
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是,愈是体制内的就业岗位,门槛就愈高,竞争也更激烈。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公务员报考人数131万人,实际录取2.57万人,录取比例仅为1.96%。
频繁更换岗位和工作是国内年轻人摩擦性失业增多的另一个表观形式。基于多种原因,时下年轻就业群体的跳槽与换岗频率明显加快,按照智联招聘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90后在一个单位工作年限较多的也不过三年,少的只有半年左右,近1/5的人平均在一家公司呆的时间不到三个月,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主动离职。与前辈们相比,年轻的就业群体在转换工作时更敢于舍弃沉没成本,背后尽管反映出的是他们不再墨守成规、不再害怕变化和敢于挑战的勇气,但大量频繁跳槽换岗带来的结果一定是摩擦性失业程度的加剧。
再看结构性失业。据国家统计局披露,今年以来沿海许多省份招工难的状况还在恶化,一项包括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是一线普工、高技能人才以及技术工人最为奇缺。一方面是新型与高端制造业存在大量的用工缺口,一方面是年轻人的失业率走高,究其原因,既有劳动供给方不能满足用工需求方的技术能力要求所致,更是如今年轻人可以选择的职业空间日益拓展与放大的结果。
阿里巴巴发布的《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显示,去年平台骑手超过300万人,其中“90后”占比近50%,而《2020年00后蓝骑士报告》显示,近一年来,新注册“00后”蓝骑士数量同比增长近2倍。相比于在制造行业工作而言,灵活就业既没有过高的门坎要求,也没有工作时间固定的约束,同时没有严格制度的限制。从目前来看,全国灵活就业者超2亿人,八成是35岁以下年轻人。但不得不正视的是,灵活就业的工作稳定性较差,其就业人员可能是摩擦性失业的重要群体来源。
对于结构性失业的分析,我们显然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年轻人的选择做出评价,比如见到建筑工地上50岁以上工人多就指责年轻人怕吃苦,听到年轻人不愿意到制造企业当工人就说他们嫌工作环境差,甚至批评年轻人眼高手低云云,相反应当看到在社会的供给端的确存在着许多令年轻人不愿就业和不敢就业的行业与环节。拿家政服务业来说,目前全国高职院校125个家政服务相关专业中,全部学生数只有一千三百多人,平均一个专业不到二十名学生;而另一方面,国内家政服务存在着高达三千万的职位缺口。出现如此反差,主要是家政行业的管理不规范所致,比如目前从业人员缺少“五险一金”的基本劳动保障,就业者没有明确的职业上升通道,对从业者的人格尊严与人身安全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等等。
综上,针对年轻人身上发生的三种失业状态,需要采取分而治之的定向举措。对于周期性失业的解决,无疑需要经济的继续改良与结构的持续优化,尤其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造新的就业高地。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新业态商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可以让就业新动能加速成长,除网络直播外,闪购、共享电单车、轻医美、付费自习室等本地生活工作职场也蔚然而生;此外,数字经济更容易引起职业种类的裂变,如直播电商除了主播外,还可催生直播助理、直播场控、直播策划、数据运营等就业岗位,而这些又恰好是年轻人喜欢的工作。
就摩擦性失业而言,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多多开动脑筋,比如提高对员工工作表现的反馈频率,让员工及时感到工作的被关注与被认可,启发与协助员工制定与公司愿景一致的职场目标,让员工产生更强的集体感和归属感,建立长期的培训和学习计划,让员工收获与企业一起成长的愉悦等,多多少少也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减少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
大中专学生是年轻人中最主要的就业群体,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学校教育端,基本方向是紧扣产业优化升级主旋律,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一方面,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比重,扩大技工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从源头上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比例。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专业开发、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习范式,都必须让企业全程参与进来,非基础性理论专业一律推广企业导师制。再者,要延长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周期,可以考虑从大学毕业前一年持续到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以2-3年的实习周期沉淀出学生足够的职场技能,降低企业的用工“试错”成本,同时减少结构性错位,更好地实现劳动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对接。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