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非非】
常平仓以及青苗法思想,在1938年正式纳入《1938年美国农业调整法》,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蔡非
北宋宰相王安石的青苗法又被称为“常平新法”。因为这项政策并非凭空发明,而是建立在历史悠久的“常平仓”基础之上的创新。
“常平仓”本身很简单,古代官府在丰年购入粮食,以免谷贱伤农。到荒年则卖出粮食以稳定粮价。从西汉时期开始,常平仓制度在中国断续实行了2000年。
而到王安石手中,“常平仓”制度进化成为一种农业贷款,即以常平仓里的粮食为本钱,在青黄不接时约定利息借贷给农民。在收获后,农民可根据当时的粮价选择以谷物或现金归还。
这么做有三个好处:一,保护了粮食生产者——农民不至于因为缺乏现金破产。二,平抑了物价,增进了社会稳定。三,增加了国库收入。
到了20世纪初,一位叫陈焕章的晚清留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将常平仓与青苗法,介绍给了国际经济学界。
陈焕章没有料到的是,这篇论文吸引了一位重要美国人,那就是后来曾先后担任美国农业部长、副总统、商业部长的亨利·阿加德·华莱士(以下简称华莱士)。
在陈焕章的论文发表后,华莱士明显对常平仓和青苗法产生了兴趣,在他担任主编的《华莱士农民》杂志上(当时这本杂志在美国农业极有影响力),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了几年。
华莱士在1933年正式进入政界开始担任美国新政期间的农业部长,他面临的问题就是解决大萧条中的根本问题:农业。
3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存在一个大背景和小背景。
大背景是生产过剩。美国是农业出口大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大增,美国农业提高了产量和效率。但是到了战争结束,各国市场日益封闭。美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000061,股吧)卖不出去了。而国内市场又消化不了,农产品价格开始暴跌。
而当时的美国人有1/4从事农业,价格暴跌最终导致这些人收入减少,还不起贷款。最终引发了全面大萧条。
小背景则是气候变化。由于多年来的滥砍滥伐,美国30年代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壤风化形成的沙尘暴。在1934-1936年、1939-1940年美国出现严重旱灾,作物大面积绝收,人员和大批牲畜死亡。在30年代少数年份,粮食价格又出现了暴涨。
当时的美国基本没有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私人农场主也较少储存粮食,所以美国在30年代出现了大量失业以及饥饿现象。
华莱士作为农业部长,首先在农业部下设成立了一家“商品信贷公司”,负责向农场主发放贷款,贷款到期后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以农产品或者现金来还贷。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正是王安石的青苗法的变种。
华莱士也不否认这一点,他多次在谈话中指出,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形势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相似,所以解决问题也相似。
正如王安石的青苗法遭遇的激烈反对一样,华莱士在美国也曾遭遇批评。例如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S·大卫教授就认为这项计划在技术上无法执行,但他也指出,这项政策的灵感来自中国。
华莱士的计划主体虽然和青苗法相同,但实际却还有一些关键点不尽相同:一,对农场主的贷款发放是有条件的,即接受“耕作面积限制”,农场主必须主动减少产量来避免生产过剩。二,不同于王安石把青苗法具体实施托付给地方政府的做法,美国选择将贷款收发交给专门的贷款企业。
常平仓以及青苗法思想,在1938年正式纳入《1938年美国农业调整法》,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却做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也是始料未及了。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季丽亚 HN003)